插画李世鹏
近日,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是7个入选项目之一。
熟悉平洲玉器历史的人都知道,“平洲玉雕”从清朝末期开始就未曾中断,发展至今已逾百年。从1916年“江表梁”家族将传统玉雕技艺带回平洲平东老家,到1972年平东村陈氏三兄弟——陈广、陈作荣、陈锐南开办第一家玉器加工厂“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从萌芽一步步走向繁荣,如今已传承了六代人。
如今的平洲玉器街早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的翡翠玉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未来将打造以大明宫、璞玉园为主体的“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
◎萌芽期
将玉器从广州带到平洲加工
在平洲玉器文化产业园游客服务中心,佛山市平洲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员工钟晶华告诉记者,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已入选南海区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我们还计划申报佛山市级非遗。”钟晶华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详细的传承谱系。
记者发现,从1916年第一代梁林算起,目前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已传承了六代,跨越了一个多世纪。
从清末开始,平洲就有村民在广州长寿路玉器墟做工,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梁润堂。1916年,刚满13岁的平东江表村少年梁润堂来到广州长寿路
玉器墟投奔同村同族兄弟梁林,并拜梁林为师学做玉器加工。当时的梁林在广州开了玉器加工店“梁林记大宝号”,主要从事玉器加工,把回收的旧玉器加工、翻新、销售,特别是耳扣、手镯的翻新技艺堪称“一绝”。很多客户远道而来,一时间“梁林记大宝号”在广州长寿路声名鹊起。
梁润堂来到广州后,埋头苦学玉器加工技术,逢年过节回家还会带一些玉器进行加工翻新。在当年,像玉器这种名贵首饰,对江表村村民来说都是稀罕物,村中男女老少都会凑过来看看这“新鲜物”,梁润堂也成为村民心中“有出息”的人。1919年,梁润堂学成出师,便在广州长寿路玉器墟开设了自己的玉器店“润生祥大宝号”,并自创“百世以留祥,和谦同济美”银码暗语,沿用至今,现还流行于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此联是江表石城祠梁姓祠堂门口石柱对联,以用来代表一至十的数字)。
在梁润堂的带领下,梁润堂的外甥陈广、大儿子梁伟芬、二儿子梁文谦等先后跟在他身边学技。从此,“江表梁”家族将传统玉雕技艺从广州带回平洲平东老家,平洲玉器制作开始萌芽发展。
◎发展期
广州玉器墟“平洲工”名噪一时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平洲玉器出现了众多能工巧匠和关键人物。
1954年出生的梁锡波是梁润堂的儿子,因排行第十一,人称“十一叔”,从小就跟随大哥梁伟芬学做玉器加工和销售生意,
1987年开始在广州华林玉器街经营玉器,1997年回到平洲玉器街开设玉器店,他是见证平洲玉器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印象中,平东江表村几乎家家户户做玉器,但之前很多外人都不知道。“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像玉器这种珠宝,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消费得起,普通百姓很少能接触到。”梁锡波告诉记者,过去玉器加工这个行当也是相当危险的。他记得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有一次他大哥梁伟芬搭船从广州回平洲,在三山碰到了土匪,差一点被绑票,后来因为江表梁氏在广佛有一定威望,匪首忌惮,他大哥才躲过一劫。
与梁锡波同一代从事玉器加工的最出名的是他表哥陈广。1941年,陈广就跟随舅父梁润堂学习玉器加工技术和销售。陈广聪明好学,不懂就问,深得舅父喜爱。同时他还是一位富有创意的手艺人,他的耳扣、手镯的翻新“绝技”当时在长寿路玉器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平洲工”在当时名噪广州,很多客人拿着样板指定要陈广翻新加工。
之后,陈广教自己的弟弟陈作荣、陈锐南和儿子陈卓恩、陈达汉学玉器加工技术。1958年公私合营时,陈广因为玉器加工技术娴熟,成为广东南方玉雕厂的一级师傅。他也是墩头玉器加工厂的“穿针引线人”,在墩头玉器加工厂成立之初给予了很多技术支持。
◎繁荣期
陈氏三兄弟开厂引发连锁反应
“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平洲玉器街,得益于一个偶然的机遇。”谈到平洲玉器产业的发展,桂
城街道玉器办相关负责人感慨万千,1972年,平东墩头村陈氏三兄弟开办了一间墩头玉器加工厂,点燃了平洲玉器加工之火,顶峰时期有50人在厂里加工做玉器。
陈氏三兄弟各有所长,墩头生产队队长陈锐南热衷搞“工业”,办起了加工厂;陈广懂得加工技术,每周都从南方玉雕厂带师傅过来指导工人生产;陈作荣担任技术骨干,每天都抽空给厂里初学者上技术课。加工厂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从接下省工艺公司25个翻新玉耳扣开始,逐渐培养出陈作荣、梁炳权、黎福林、谭锡唯、陈汉升、陈忠玲、孔长师徒等近50人的玉器加工师傅。经过几年时间,平洲玉器街慢慢发展起来了,不仅是玉器加工,包括原料、翻新、加工、销售、售后等形成了一条龙式的玉器产业链。
1982年,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转为承包企业。改革开放后,平洲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墩头玉器加工厂的技术工人及散落平洲各地的玉器老行尊,纷纷自筹资金,到云南中缅边境一带的腾冲、盈江、章风、瑞丽、宛町采购缅甸翡翠玉石回来,进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销售玉器成品。
平洲玉器第一代玉器师傅、“平扣达人”黎福林回忆,当时翻新加工旧玉器,没有电力设备,全是手工加工,残破的平扣可以被翻新到2毫米的厚度、2厘米的直径。“薄到放在水上都可以漂浮起来,这样的加工技术在当时确实是一绝,其他很多地方都做不到。”但黎福林印象最深的,还是梁炳权做“怀古耳扣”,“"怀古"表面只有图钉那么大,中间的洞孔
只能穿过一口18针,针身直径只有1.12毫米,外弧线和内弧线要求两面对称,还要配成对,特别厉害。当时我也做不到,现在的师傅更没人能做到!”
◎未来展望:
玉器珠宝特色小镇呼之欲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平洲玉雕逐渐摆脱家庭作坊加工的模式,开始打响品牌,不仅蜚声内地,更吸引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玉商慕名而来,上门求购。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将平东大道开辟为平洲玉器街,引导家庭作坊和商户在街面“安家”,还主导成立了平洲珠宝玉器协会。2009年,桂城街道成功招商引资5亿多元建设翠宝园项目,集合精品玉器销售街区、玉石加工交易批发市场、会展中心、玉器文化广场、星级商务酒店、餐饮等服务功能于一体。
如今的平洲玉器街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的翡翠玉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集聚了珠宝经营门店5000多家,加工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平洲玉器文化产业园游客服务中心旁,“大明宫”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以酒店、会展经济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综合体,已经完工的璞玉园目前正在招商。平洲玉器街未来将形成以大明宫、璞玉园为主体的“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
采写/佛山文化周刊记者王方亚通讯员钟晶华
新闻推荐
南海普法■案情回顾A公司是一家从事灯具产品研发与制造的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经营,积累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