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撤稿数量的增长,既反映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从侧面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学术侦探”的存在。35岁的詹姆斯·希瑟尔斯(右)和57岁的尼克·布朗(左)利用特殊软件,联手揪出了数十篇论文的数据问题,其中十多篇论文被撤稿。图片部分内容来自美国插画作者安迪·弗里德曼。 近日,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成为国内舆论热点。国际上,在翟天临公开致歉的同一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马西娅·麦克纳特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发文,提出维护学术诚信机制的低效问题,呼吁建立专门机构维护科研诚信。
案例之外还有数据。因揭露学术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表示:“我们统计的全球论文撤稿量已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约1400篇,其中约60%与学术不端有关。”
丑 闻
层出不穷
国际上学术不端丑闻连年不断。最近的重磅丑闻则是2018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宣布曾在该机构任职的皮耶罗·安韦萨有31篇论文因涉嫌造假而要撤稿。由于安韦萨曾被认为是心肌再生领域的开创者和“祖师爷”,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学术界。
再往前追溯,还有连累导师自杀的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学术造假事件、2005年韩国曾获“最高科学家”称号的黄禹锡事件、200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舍恩制造“物理学界50年来最大的造假事件”。
“论文撤稿是学术不端的常见后果。”奥兰斯基说。虽然撤稿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不端,但奥兰斯基表示,分析显示从2000年至今,因各种学术不端问题(伪造、篡改或剽窃)导致的撤稿在撤稿总量中比例维持在60%左右,这说明学术不端一直是个困扰全球学术界的麻烦。
危 害
可能危及生命
跟其他作假行为相比,学术不端的危害往往得不到充分认识。有些人觉得,无非是发了几篇假论文,获得“注水”的学位或荣誉,浪费了一些科研资金,不值得“大动干戈”。还有的机构讳疾忌医,不愿意公开和处理所属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
某些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很可能危及生命。在“撤稿观察”的榜单上以96篇撤稿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是德国麻醉研究者约阿希姆·博尔特,他的一大“发现”是含有某种胶质物的羟乙基淀粉可用于静脉注射。在相关论文没有被发现造假前,一些医学机构曾将此写入注射指南。但实际上人体肾功能可能因此受损,严重时可致死亡。
从更深层次看,学术不端损害社会诚信和人们的信任,以各种手段“轻松”获得学业成绩或学术荣誉的造假者会成为坏榜样。
美国也有类似案例。2010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就读的运动员马文·奥斯汀发了一条推特,引发人们对其学业成绩的质疑。媒体顺藤摸瓜发现,从1999年开始,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就读的许多运动员就没有正常上课,却获得了不应有的学业成绩。舆论哗然,有关机构对这项丑闻的调查一直持续到2017年,大学进行了多项整改。
治 理
尚需协力
对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治理,人们往往止步于关注对曝光个案的处理而忽视了全面的治理体系建设。
在欧美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裁决机构。期刊可以让作者修改或撤稿,官方机构也可能会介入学术不端的调查,但如果作者不配合,进展就会变得十分缓慢,拖上几年是常事,甚至可能无法推进。没有作者会想走到撤稿那一步——那几乎意味着对研究的全盘否定。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马西娅·麦克纳特等人在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过去在学术丑闻之后,常有人提议建立一个全面协调的治理体系,但往往又随着新闻热度的淡化而被搁置。文章指出:“在美国,过去70年里保护着研究质量和诚信的系统是破碎的、低效的、不协调的,”美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跨越各个相关领域的“科研政策董事会”来维护科研诚信。
奥兰斯基认为:“学术不端问题源于人性的缺陷,所以很难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制度建设来尽量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在论文撤稿方面,如果一些地方不过度奖励论文,可以减少论文造假的动机,也许有助于减少撤稿数量。”
(下转B02版)
新闻推荐
一人患病 全村捐款 东城同沙仿边村村民古乳坤患病获全村人帮助,但医疗费用仍有较大缺口
本报讯4000多笔,这是一条村给一位保安的捐款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捐了3万元。东城同沙仿边村村民古乳坤突发疾病,目前仍然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