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权
我在2018年初写下一篇《头发保卫战》,这场头发保卫战,我要负隅顽抗,抗争到底,直至毫发无存。
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头发的“异动”,关注自己,也关注身边的朋友,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开始是前额两角头发变少,慢慢地剩下中间一撮头发,形成M字发型,就像明星潘长江的那样。时间长了,中间那一撮也慢慢被蚕食,发际线渐变成水平线,接着海平面慢慢升高,直至演化为“没顶”之灾。前额的头发尚易追踪发展趋势,最麻烦的是头顶部分,自己看不到,摸不准。刚开始,让家人帮忙从头顶俯拍,好看看“地中海”的版图有没扩大。时间久了,家人有时不耐烦帮忙拍照,求人不如求己,只得自己高举双手对着头顶一阵盲拍。有时,为了直观感受别人平视自己后脑勺的效果,我学会背对着大镜子自拍大镜子上的后脑勺。因光线和距离原因,拍出的画面比实际状况要好不少,聊以自慰。现在,浏览手机图库,隔三差五便有黑中有洞的头顶不雅照。
头发稀少,最害怕头发变湿。原本蓬松状态,勉强可登大雅之堂的头发,运动后被汗水打湿分成屈指可数的几缕,贴附在前额上,如同三毛的发型,只不过是多了那么几撮而已,好比秃头戴着的假发被人恶意地扯下,原形毕露。后来,我长了记性,头发湿了,赶紧用衣服使劲反复地摩擦头发,让头发干燥点,不至于太过难看。
头发少,还害怕光,不好的东西都见不得光,还真不无道理。在亮光的照射下,头皮仿佛一面反光镜,寥寥无几、纤细的头发霎时被亮光所吞没,只见光头,不见头发。相片拍出来更是难看,头上光亮得让人自惭形秽,只能暗自叹息。
头发不多,理发水平更加凸显重要性。技艺高超的理发师傅,会通过剪出长短、稀疏等对比,利用视觉效应,扬长避短,让额头两角的空缺能被遮盖,让人看上去头发稍显浓密。
头发事关个人形象,我没有放弃,没有绝望,积极展开自救。我将希望寄托在姜上,买几块土姜,耐心地削皮、切片,一次切三四十片,用保鲜袋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早上起床后、晚上洗完澡,各拿出四五片,擦额头两角,擦头顶掉发处,反正是哪里头发稀就擦哪里。先用姜片两个表面擦,再对折,用姜片的断面擦,不浪费一点姜汁。一边擦,一边哼着“摩擦,摩擦,在这光滑的头上摩擦”。擦姜贵在坚持,2019年,我坚持了大半年。只不过,难以评估其真正的效果。
除了擦姜汁,我平均每星期在外面洗发店洗一次“中药+茶麸”,一次40元。确实有点奢侈,妻子对此多有怨言,家里能洗还要跑到外面洗。为了把头发留住,必须狠点,我如此告慰自己。
拯救头发,我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尽人事,听天命,我的宗旨相当明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并没有被头发所困扰,我清楚头发不是生活的全部。另外,很多同事的头发都是M字发型,相反自己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显。看看万千少妇心中的男神吴彦祖,近几年也是发际线拼命上移,刘海部分日渐稀疏,让人感叹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还有不少同事,虽不会脱发,但是白得厉害,30多岁,头上便已是黑白相间,甚至黑发反而成了点缀,中年便成白头翁,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头发保卫战,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场几乎不可逆转的战斗,毫无悬念可言。败,可以,但不能来得那么快,更不能败得那么惨。我想坚持抗战多几年,败,也要败得体面,败得配得上我的年纪。
冲啊,为了我的头发……
新闻推荐
韩雪信息时报讯(记者蔡慕嘉)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正于每周六晚热播。由于疫情原因,本周即将播出的新一期节目,节目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