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27年的教师彭腊蓉。张思燕摄
李玉华(右)与管理人员探讨家电产品质量。张思燕摄
蔡平珍在大棚蔬菜基地察看青瓜长势。廖伟英摄
方惠红(右)和员工讲解木材知识。廖伟英摄
刚刚过去的3月8日,微信朋友圈里,“半边天”的风姿引人瞩目。上期,《南方日报·廉江视窗》推出女性人物报道,介绍了乡镇、居委会女干部等典型代表为民服务、敬老爱老的事迹,本期则将展现另外几名优秀女性或勇攀事业高峰、或造福乡邻育英才的风采。
南方日报记者李廷睿通讯员张思燕廖伟英
山区教师
彭腊蓉
27年“传帮带”育良才
“现在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师资不足、不专,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每所附属幼儿园现有的规模,重新进行审核确定编制,每年规划招考引进年轻的专业人才。”今年2月,在廉江市“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塘蓬镇潭村小学副校长彭腊蓉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解决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办园难的建议》的议案,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除了是湛江市、廉江市两级人大代表,彭腊蓉还是潭村小学200多名学生的“妈妈”,是潭村小学9名老师的“领路人”。她用母亲般的关爱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培养一个个骨干教师,托起大山的希望,连续12年被评为“优秀校长”。
乡村教育“一个都不放弃”
潭村,是廉江市北部山区被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山村。1994年,彭腊蓉随丈夫回到廉江老家,在潭村小学当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那时,校舍破旧,老师没有宿舍楼,都蜗居在旧教室用木板分割成的小房间里。去上课要经过坑坑洼洼的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学校的公厕建在山脚下,是一个旱厕,彭腊蓉第一次去的时候当场就吐了。“每天上课忍着不去厕所,后来膀胱都发炎了。”不过,彭腊蓉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吓倒,反倒是感动于嘘寒问暖的同事、天真善良的学生和爱心借用厕所的村民,20多年来,彭腊蓉多次放弃了去镇上任教的机会,选择留在潭村。
她舍不得这里的一切,尤其是像自己孩子一般的学生。每逢除夕,她都会和自己教的孩子一起吃年夜饭,大家有说有笑,非常热闹。让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执教第二年遇到的名叫唐佳东的学生。
“以前他经常逃课,后来我发现他挺聪明,不能荒废了,所以我决定好好栽培他。”彭腊蓉说到做到,不仅开始对唐佳东进行课后辅导,还留他在家里吃饭,饭后再送他回家。在彭腊蓉的悉心教育下,唐佳东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久之后就代表学校参加镇里的语文和数学科比赛,并夺得二等奖。后来,唐佳东的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考上了武汉财经学院,毕业后在重庆市的一家央企工作。
唐佳东心怀感激,每次回老家必去看望恩师。“没有彭腊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唐佳东说,像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彭腊蓉情系山区,呕心沥血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我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他们都是可塑可培可成功的人才。”27年来,彭腊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培养新人壮大乡村教师队伍
作为学科带头人,彭腊蓉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担任学校副校长后,她着力改善教育环境,每间课室配置电风扇和日光灯,更换新课桌。加上前几年教育创强时增设了新媒体,潭村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她狠抓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积极投身“蓬山学堂”自主学习、探讨交流、精讲点拨、训练提升、分享所得的课改模式。同时,她甘为人梯,大力倡导“导师制”,开展“传、帮、带”活动,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要博、深、透,课堂讲授要精、准、趣,教法要实、新、活,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与他们分享,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梁海桃是2018年来的新老师,在彭腊蓉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现担任六年级语文科组长。去年,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在镇期末考中名列前茅。同样受彭腊蓉悉心培养的英语科组长尤永连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参加市里的比赛并获奖累累。
每年“六一”、元旦,潭村小学都会开展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并发动学生参与。“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无形之中让学生们更爱自己的学校。”彭腊蓉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凭着努力和付出,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以及家长和其他老师的尊敬。
“在乡村教育这条路上,我会坚定乐观地走下去。为了可爱的孩子们,我无怨无悔。”谈到未来,彭腊蓉坚定地说。
创二代
李玉华
80后“掌印”率领企业逆势发展
3月9日上午8时,廉江市吉水镇内的维锐电器企业准时开工。电饭锅装配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娴熟地用螺丝固定电饭锅底盘线路。无论是车间内,还是仓库里,管理人员都早早到岗,督促工人严格执行每道工序。工作纪律从松弛懈怠到井然有序,这一巨大变化缘于企业负责人李玉华所推行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母亲大病后转变角色
李玉华是一名80后女企业家,开朗、大方,做事干脆利落。2009年走出象牙塔后,她毅然选择留在广州打拼,想开创一番事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李玉华当时底薪只有500元,没有绩效就没有提成,上班迟到还会被扣工资。每天早上5时,她就要起床赶班车。为应付忙碌的工作,午餐只能吃盒饭。“有时打开盒饭的时候,眼泪就不自觉地往外流。”这段初入职场的人生历练,为李玉华回家接班埋下了伏笔。而有一次从朋友口中得知“你父亲独自在银行办理业务,为了排队午饭都来不及吃”后,促成她最终下定决心“回归”。
由于大学专修会计和审计专业,李玉华在父亲创办的超强电器公司当起了财务,协助管理公司。在管理理念上,李玉华和父亲有不少差异,时常会产生分歧和摩擦。
“回来之前和爸爸约定好一周至少让我休假一天,但是后来感觉完全被骗了。”李玉华笑着说,回家工作两年后,才领到第一笔4000元工资。“我请了所有朋友大吃一顿。”爽朗的笑声透露着李玉华豪爽的性格。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李玉华58岁的母亲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坦言,母亲的手术像赌博一样冒险,那段时间自己承受了很多压力,也成长了很多。
从那以后,父亲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陪伴母亲,李玉华自然而然地撑起了家族产业的大旗。
重抓管理企业获新生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接过“帅印”后的李玉华,面临着与管理层以及企业骨干顺利磨合、快速实现互信等问题。每次和父亲谈心,对她都大有裨益。
2018年,与李玉华一家有故交的湛江市坡头区一家品牌电器公司负责人在采购方面遇到困难,向李玉华求援。“白天去公司上班,晚上回到廉江还得忙自己工厂的事情。”李玉华说,在大企业的历练让自己收获颇丰,更加懂得如何带领企业在市场的大浪中生存。
鉴于家族两家企业的产量同时出现下滑,李玉华决定全身心回归,探索解决的方法措施。有一天,因管理员备料不足,维锐电器厂全部工人罢工。看到管理层管理不力,工作纪律松弛懈怠,工人目无规章制度,李玉华决定进行内部整顿,规范来料检验、采购程序,抓细抓实考勤制度。在一系列举措之下,企业管理秩序逐步恢复。
“从质量中抓管理,每件成品都按样板制造,采购、品检、出货等每个环节都责任落实到人。”李玉华十分强调精耕细作,帮助超强电器生产的电饭锅发热盘和发热管出口量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
2020年,超强电器年产量突破600万件,销售收入逾2000万元,成为廉江规上企业。“疫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对超强电器来讲是"换挡键"。”廉江市妇联主席黄海桃认为,李玉华作为一名“创二代”,从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产品拓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突围,将给廉江家电制造带来新的生命力。
李玉华还是罗州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每次开展公益活动,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参与。在她看来,参与公益、奉献社会是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企业义无反顾的担当。“我立志做一名慈善家。”李玉华坚定而从容地说。
辣妹子
蔡平珍
种销辣椒带动千余村民就业
正值春耕时节,广东湛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里绿意盎然,翠绿的辣椒把枝头都压弯了腰。总经理蔡平珍像往常一样,到大棚蔬菜基地查看,与员工交谈。
“她来收菜,大伙都愿意卖给她”“她要种辣椒,我们就跟着她种”……在横山镇,提起蔡平珍,从菜农到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从收辣椒到成立带领村民致富的合作社,老百姓称蔡平珍为“辣妹子”。
建冷库解决外运菜保鲜问题
23年前,蔡平珍从华南师范大学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工商局工作。入职前,正值老家横山镇水央塘村辣椒采收季。一直以来,横山镇是外运菜专业镇,超过90%的农户都靠种辣椒为生。然而,收获时却犯了难,找不到销路,眼看就要烂在地里。外地客商压价、压货,让辣椒价格迟迟上不去,农户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一年,辣椒价格尤为低迷,均价仅两三毛钱一斤。
这让生于农户之家的她痛心不已。“外运菜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却只能倒在路边任由它烂掉,太可惜了。”在一番调查和走访后,蔡平珍了解到辣椒滞销、价格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没有规模化的流通平台和流通商,蔬菜很难外运出去。
于是,她萌生出创业的念头,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备流通冷库。在父亲的支持下,她投入300万元建冷库。可创业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中的冷库顶棚突然倒塌,冷库“泡了汤”。这对蔡平珍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直到今日,每当听到巨响,她仍然心有余悸。但她并没有认输,第二年,蔡平珍投产建立第一批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流通平台,进而成立了广东湛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湛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推行“订单式”种植。
冷库建成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控温上出现了问题,使得近百万吨的辣椒受冻,直接损失50多万元。多亏了周边的村民纷纷伸出援手,免费向流通平台提供了大约200吨辣椒,允许公司“先流通,后付款”。乡亲们的信任,令蔡平珍感动不已。“真的非常感动,乡亲们靠种辣椒供小孩子读书、建房子。”乡亲们的信任,坚定了蔡平珍走农业发展的道路。
每年输出超150万吨外运菜
23年来,湛绿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每年向全国各地配送外运菜超过150万吨,占全市总产量50%以上,已成长为全国外运菜行业的佼佼者。跟着“辣妹子”种辣椒,不仅不愁卖不掉,还能卖个好价钱。越来越多农户走上了种植辣椒致富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亩产也由原来的6000斤提高到现在的8000—9000斤。
“我们种的辣椒和农产品由湛绿公司大量收购,再也不怕没人收了,而且价格还很"美",再加上企业把技术和培训直接送到家门口,对农户的帮助很大。”承包商蔡日辉高兴地说,自己打算扩大种植面积。
创业成功后,蔡平珍以各种方式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目前,湛绿公司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带动500多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其中,有75%是来自横山镇的农村妇女,每月收入六七千元。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通过主动学习培训,提升技能,成长为岗位能手、耕种能手。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3000多亩绿色蔬菜基地及500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种植水稻、辣椒、青瓜、玉米、茄瓜、菜心等农作物,管理上引进以色列及国产滴灌设备,推广肥水灌溉一体化新技术,实行机械化集约化生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
据介绍,该公司已建设3000吨的肉类及海产品冷冻储备流通库,并和周边创业青年整合资源,继续做好当地外运菜产业的种植与流通工作。
多年来,蔡平珍专注于外运菜产业,尝试农超对接,培育自主品牌,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在她看来,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中,首先是“产业带旺”,只有把产业带旺了,才能直接影响到农户。她表示,将继续深耕外运菜产业,努力将外运菜的种植及流通做精、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创业人
方惠红
嗅准商机成为建材业翘楚
“这几年虽然做得很累,但学到的东西很多,成长和蝶变都是建材行业平台给予我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也激励我不断前进。”在廉江经营地板材料的方惠红说。
创业看起来光鲜,辛苦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起初,方惠红从老师转行到卖地板,在家人的不理解和开拓市场难的双重压力下,她不仅没有被压跨,还释放出巨大的创业激情。短短几年间,营业额逐年上升,现已突破百万元大关。
面对竞争白热化的市场,方惠红始终用市场实战经验提高团队专业素质,给予团队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未来的市场竞争,一定是团队的竞争,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过去,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论智慧有多高,都不会做得很大。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迈向规范化管理的新征程。”
歪打正着闯进建材行业
大学将毕业的时候,方惠红中规中矩的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在这期间,她没有止步,到湛江师范学院进修学习。但生完孩子后,她开始感到有些迷茫了。带着叛逆的想法,她决定辞去老师的职务,趁着年轻在创业中证明自己的实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闺蜜吃火锅、分享旅游见闻时,她发现了“集成墙”的商机。“当时也没有任何计划,就想着先试试,实在不行也算是带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就这样,方惠红走上了创业之路,由闺蜜负责内部管理,她负责业务销售。
随着对建材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方惠红判断这个市场有发展空间,于是首先拿下了一家地板商在廉江的经营权。
“不服输”激发奋斗精神
跑工地、拉订单,方惠红渐渐地练就了“厚脸皮”,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一次,她打电话给意向客户时,遇到客户心情不好,就被骂了。但是她不甘心,也不服输,几次三番的打电话,最后这名顾客被她的诚恳和坚持打动了,同意订购。回忆起签单成功时的心情,她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做生意要想稳扎稳打,必须牢牢抓住顾客;想牢牢抓住顾客,就要明白对方真正所需所求、量体裁衣。对于进店的每一名客户,方惠红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争取在交流中摸索出客户需求。下班前的总结,雷打不动的是团队分析与交流,这不仅加深了这个新团队的凝聚力,更让每一名员工在总结剖析中反思不足,蓄力提升专业水平。
疫情暴发后,方惠红开始进行网上授课、线上会议,继续加强团队学习。她说:“只有马上调整好状态,快速出击,才能赶上别人的步伐,缩小差距。”
店长黄洪珍回忆起疫情初期最艰难的情景时说:“原本年初六就开工了,却一直拖了一二十天才上班。眼看没有工资领,养家糊口的压力很大。但方惠红站出来和大家一起渡过难关,不上班也给员工发基本工资,这真的给我们员工吃了定心丸。”
新的一年,方惠红也有新的布局与规划。她计划加强员工沟通技巧培训,在团队专业素质与能力上下功夫,同时建立领导带头和监督制度,与员工并肩作战、一起分享成果。
新闻推荐
廉江市妇联携手市女企业家协会 “半边天”为困难妇女儿童送温暖
女企业家探望特困儿童。吴凤摄近日,廉江市妇联携手市女企业家协会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送上节日礼物与祝福,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