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暑茶是一种独特的保健药茶。历史上,潮州中医认识到暑热病是潮州一种季节性和多发性的疾病。为此,中医名家们研制了解暑药茶——暑茶,用于夏天防暑降温,消暑除病。潮州暑茶历经潮州民间近百年的应用和改进,解暑效果好,经济实惠,深受国内外潮人的喜爱。2007年,潮州暑茶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水土偏温的潮州,长夏少冬,盛夏气温高达30多度,湿度在70%以上。暑热来早去迟,暑病及其兼挟病成了夏季的主要病种。千百年来,潮人在与暑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尝试,在地域性暑病治疗上总结了自己的独有经验。仅以1968年广东省汕头专区草药研究委员会编印的《潮汕草药》一书为例,收载的草药只有一百味,而其中具有解暑作用的就达27味,处方达几十则,可见潮州民间在治暑方面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根据老一辈医药工作者生前的回忆和相关资料的佐证,潮州暑茶或产生于清后期。而此后至解放初,是潮州暑茶的鼎盛阶段,曾出现“一药店一处方”、百家争鸣的现象。在“药材铺多过米铺”的潮州城内,近百家药材店大多有自制的暑茶(甘露茶)出售。产品除内需外,还大量远销东南亚。为业者生计也为店铺商誉,医界各名家行尊都拿出真本领,但处方都是保密的,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潮州暑茶(甘露茶)最早出现何处、何时?因为这是历代医药业者的商业秘密,且前辈医药专家及老药工多已谢世,今人苦于资料匮乏而难于作深挖细剔的考究。幸好有下面的资料和传承人的回忆,填补了这一遗憾。
查潮州老药行保存的药方秘本处方,与潮州已故著名妇科医师苏子良遗下的清道光十七年(1837)广州《同裕堂潘吕巷丸散总汇》一书的“万应午时茶”、商务出版社民国15年(1926)出版谢观编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第817页记载的“甘露茶”,只是药方不尽相同,但功用却多有祛暑散风、清热生津、辟秽醒脾、利湿消滞,治感冒时气,感寒暑及水土不服等。这些都为善于学习外部知识、模仿别人经验、秉持创新思维观念发展的潮州人提供了范本。潮州暑茶正是在以上等验方的启发或帮助下逐渐开发和创制出来的。
正如已故暑茶传承人林科荣老人生前的回忆,潮州暑茶是前辈人吸取了各地甘露茶、午时茶经验,结合潮州当地气候及常见病症候而研制出来的一种解暑茶。据1987年《潮州市卫生志》载:“和仁堂……该店特产"甘露茶"是夏季群众喜欢饮用的饮料,故称暑茶。”东门街仁和堂原址现存店招上,尚镌有“秘制万应甘露茶”字样。
现存潮州著名药材行“协成泰”的秘本中就有“万应甘露茶”(潮州暑茶)处方。
清代是中医温病学说日臻完善的时期,江浙一带的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道的《温病条辨》等,使温病辨证论治形成了完整学术体系,潮州暑茶产生的肇始年代恰好就在这一时期之后,这说明潮州暑茶的产生应得益于成熟的中医温病学。
从已知各派系暑茶药方来看,其共有的祛暑疏风、清热生津、辟秽醒脾、利湿消滞等功效都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华侨和当地人民使用中医药(包括潮州暑茶一类地方药剂)治病,成了普遍的现象。彼方虽有“万金油”“行军散”等名药,但是对治暑症独有奇效的潮州暑茶,仍然是他们不离不弃的追求。
□吴绍雄
新闻推荐
李雅林带队督导潮州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抓进度提效益 抓项目促发展
本报讯(记者杨燕芳)“抓效率就是抓机遇,抓进度就是抓效益。”7月16日,市委书记李雅林带队督导潮州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