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潮州文化美食节在新加坡举行,虽是阴雨绵绵,但是连日来,新加坡潮籍乡亲到义安城看潮剧的观众却络绎不绝。本次潮剧演出活动是新加坡义安文化中心主办、新加坡潮州总会协办的“潮州文化美食节”的重点节目,演出团队是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精彩表演倾倒观众
这一次,主办方选择了新加坡黄金地段的乌节路上最热闹的义安城广场为“潮州文化美食节”为演出活动地点。三天里,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演了六场戏,节目包括了潮剧折子戏,潮语小品、潮州大锣鼓、潮曲和潮州歌册演唱。
从戏剧的角度看,给观众带来欢笑是小品的主要特征。小品要演得好,关键在于是否有通过可笑的人与事,揭示人生哲理。小品也考验演员的即兴能力。这次带来的《红箱缘》和《三老李的婚事》两个小品,给观众带来欢乐时刻。
潮州歌册演唱受老一辈观众的特别关注,它是年长者深刻的文化记忆。记得祖母在1953年来时,就带着几本歌册。她的淳朴的想法是到新加坡后,可以唱给孙儿们听。“潮州人应该了解潮州文化”。这次选了《英台行嫁》,由林烁烁演唱。唱法与我祖母或前辈演员陈楚卿唱法有所不同。祖母在家唱歌册当然没有伴奏,没有太多的旋律变化,主要是把故事哼唱个孙儿听。但现在发展出来的歌册新演唱法,把“重六”、“轻六”、“活五”等潮州曲调的适当的融进去。节奏和曲调,随着内容变化,增添了美学价值。
戏曲表演要做到深入人心,演员要以感情准确的演与唱塑造人物形象。令人欣喜的是几位青年教师的表演很出色。过去看过张树桐树的戏,欣赏他的表演。如今当了老师,表演更生动出彩了。他主演了最后一晚的《南山会》和《春草闯堂》两个选段。同是丑扮,他演出两个不同的人物的心境与心境。分别与杜冰玲和蚁燕丹配搭,很有默契。
本次演出内容丰富多彩,观者如痴似醉意犹未尽,故有的观众说:“下次希望学校能带一、两首潮乐演奏曲目来。毕竟,潮州音乐是潮州音乐蕴含着潮汕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剧搭桥连结乡情
新加坡最早是通过1962年由香港新联公司拍摄的彩色大型电影纪录片《乳燕迎春》,对新中国潮剧人才的"摇篮"——汕头戏曲学校“(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前身)产生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罗志雄导演的电影纪录片《乳燕迎春》是展示了学校训练不同行当学生学习的基本功的情况,也留下了著名演员姚璇秋、萧南英在母校,为在校学生教演《陈三五娘》中“扑蝶”一段的珍贵镜头。更可贵的是影片还录制了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们演出的《芦林会》和《刺梁骥》两个折子戏。这两部戏,成为新加坡许多潮剧社学习与演出的经典剧目,传演了几十年,常春不老。
到了1994年,汕头戏曲学校与新加坡终续前缘。受南华儒剧社邀请,戏校师生第一次来新加坡。当时在新加坡黄金戏院连演十天,盛况空前。领队的是当时汕头戏曲学校校长、新加坡所熟悉的著名演员范泽华。戏迷争睹心仪的偶像,也对她管理好学校既赞赏也惋惜,感叹潮剧舞台上少了一名大将。但那次戏校南来,最叫观众开心的他们看到新一代演员演出的《刺梁骥》和《卢林会》。手持善观气色四个字的白布招儿的万家春一出场,观众在台下也小声唱着“为相士气自陶情……”这个江湖相士的是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当时主演《穆桂英招亲》和《双喜店》的14岁小演员林嘉,在许多年后受新加坡戏曲学院聘请南来,成为新加坡戏曲进校园的优秀园丁,并辅导多个业余剧团。这又是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与新加坡的另一情缘。
戏曲传承、传播,人才培养是关键。狮城乡亲热切期盼,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为潮剧的培养新型艺术人才做出新贡献,让南国鲜花花开四季,香飘万里。(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
新闻推荐
潮州市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到明年底技能人才待遇将明显提高
本报讯(记者袁晓金)近日,潮州市印发《潮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要全面提升潮州市劳动者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