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潮州 今日湘桥 今日潮安 今日饶平
新岭南 > 广东 > 潮州 > 今日潮州 > 正文

源远流长博大繁富的潮州文化

来源:潮州日报 2020-10-12 11:13   http://www.kcqsx.com/


潮州广济桥

张楚藩陈贤武

编者按

富于地域特色的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一支,是海内外两千多万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潮州市作为潮州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特色精品城市,加快潮州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充分培育和彰显潮州市的这一文化软实力。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繁富。今天,本报推出了这个专版,对潮州文化进行了一次鸟瞰式的介绍,旨在使广大读者对潮州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并期望大家积极投身到潮州市的文化建设中来,把潮州文化作为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载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潮州文化走向世界。让潮州文化这一文化宝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建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誉。

现存的陈桥和池湖两处贝丘遗址,印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陈桥人”就已在潮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距今3400年前,潮州境内的“浮滨人”创造了商周时期的“浮滨文化”。“浮滨文化”是南方地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后形成的早期青铜文化,它的产生标志着华夏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

饶宗颐《潮州志》载:“潮事最古可征者,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南越,统一岭南,在揭阳岭设戍所,潮地始载入秦王朝的版图。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安郡治海阳,这是潮地郡一级建制之始。

而“潮州”一名的出现,在隋朝初年。隋开皇十一年(591)改郡为州制,因地临大海,潮水往复,以潮名州,“潮州”之名始出现。

自建制起,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州、郡、路、府的行政机关所在地,还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粤、赣的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始发地。潮州先民的辛勤劳作,守潮名宦的勤施惠政,中原文化的传播融合,使得潮州从一个边陲之地逐步发展成为岭海名邦。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潮州拥有1345处文物点,含9项2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项国家、省和市级非遗项目和40多项工艺美术。

一、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潮,在本地区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事件。韩愈在潮州八个月,却为潮州人做了不少好事,兴办乡校最为人们所熟知,“自是潮之人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苏轼《潮州韩文公庙记》)。

韩愈贬潮期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使他在潮州民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民心如镜长相映,山水于今皆姓韩。”莅潮官员致力办好府县儒学,发展书院和社学、义塾,使潮州的文教跻身于全省前列,“庠序大兴,教养日盛”,“第进士者衮衮相望”(宋·陈余庆《重修州学记》),“迄今号称多士,实甲闽越诸郡”(元·张思敬《修文庙新田记》)。《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风俗形胜》引用《潮阳志》说:

(宋)孝宗尝问(王)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然。

而最明显就表现在科举上。据府县志记载,潮州在唐代进士只有3名,到了宋代增至172名,明代160名,清代148名,在当时广东各州府中名列前茅。其中,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一榜7名,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中8名。清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中7人,十年(1745)乙丑科中11人,人数为历科之最。出现了明嘉靖十一年(1532)文状元林大钦和清代武科举上二位武状元: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揭阳林德镛,嘉庆元年(1796)丙辰恩科海阳黄仁勇。更出现了“风俗之本,教化之原”的潮州前后八贤、明代前后七贤。以韩愈为代表的潮州儒家文化,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宦硕师、富商巨子。兹举例如下:

赵德:世称“天水先生”,唐大历十三年(778)进士。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为潮州刺史,请赵德为摄海阳县尉、衙推官,负责州学事务,以督生徒。在赵德主持下,乡校得到恢复、发展。同年十月末,韩愈移官袁州(今属江西宜春),邀其同往,赵德不愿离开故乡,婉言辞谢。韩愈深受感动,赋诗为别,并赠以平生所作文章72篇。赵德将这些文章辑成《昌黎文录》,还为之作序,这是我国第一本编集传世的韩愈文集。

刘昉:字方明,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任龙图阁学士,后人多称之为“刘龙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期间,编集《幼幼新书》,是我国古代儿科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王大宝:字元龟,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全然不顾秦桧的阴险毒辣,与受迫害贬斥的抗战派领袖赵鼎、张浚交往不辍。近代学者吴道镕在《广东文徵》说:“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不止潮州八贤之冠。”

薛侃:字尚谦,号中离,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先后在南京、赣州亲灸王阳明之教,深契良知学旨。在他倡导下,他的长兄薛俊竟率领薛氏兄弟子侄以及后学乡亲赴赣州求学,掀起了潮人研习王学的热潮,使潮地讲学风气大盛,并逐步形成学派。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王门后学立了七个学案,将薛侃为首的潮州学者立为一个学派——粤闽王门学案。

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以不足21周岁折桂明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是粤东唯一一位文科状元。有《东莆先生文集》。

饶宗颐(1917-2018):号选堂,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贯通中西之学,是汉学“泰斗”,学术界眼中的“亚洲文化的骄傲”;与钱钟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南饶北季”。2011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编号为10017号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二、以广济桥为代表的文化史迹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为数众多的文化史迹。这里,着重介绍广济桥、道韵楼和龙湖寨。

广济桥:

清代金武祥在《粟香二笔》卷六说:“广东俗语云: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

这里的桥,指的是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全长500多米,以梁桥与浮桥结合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桥梁史上独树一帜。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曾撰文称之“为世界上较早的"开合桥"”。1988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定都临安,从潮州经漳州北上的驿路,成为交通要道,往来过客,接踵摩肩。潮州城东的韩江是一条径流量变化极大的大江,《三阳志》描述说:“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岸远。”宋乾道七年(1171),在潮州知州曾汪主持下,于江心水势稍缓处筑起一个石洲,由86艘木船用铁链连缀成桥。“昔日风波险阻之地,今化为康庄矣。”遂命名为康济桥(曾汪《康济桥记》)。此后,在近60年的时间里,由近十位州官主持,潮州的老百姓在韩江河道上分东、西两段建起22个石墩,架起木梁。江心一段,因水深流急,仍用浮舟联结,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特点。

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重修。23个石墩全面加固,墩上加梁,木石间用,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用灰勾缝以防火。又在桥上建起亭屋、楼台。江心流急处,仍然用24艘船联成浮桥,更名为“广济桥”。嘉靖九年(1503)又把浮船改成18艘。至此,广济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面貌形成。清代以后,桥梁虽然还数次重修,但基本保持着这一建筑形式不变。雍正三年(1725)浮桥两边的石墩上铸置了两头鉎牛镇水。谁知镇不住水,反有一头因洪水而坠河。故当时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广济桥有如横江锁钥,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又使它成为征收税务的绝好关卡,发展商贸的福地。其中尤以“桥盐”为龙头。潮州自唐代已有官设盐场,至清初,潮盐须供粤、闽、赣三省三府二州29埠之所需,其课额近二十万引合四千七百多万斤,额徵饷课银达十一万七千六百多两(中期以后增至十六万两)。“粤税之大者,无过此桥。旧属制府,用以克饷,今为税使有矣。”(明·王临亨《粤剑编》)在盐运的带动下,广济桥成为一个繁忙的商业中心,“繁华气象,百倍秦淮”(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可以说是古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范例。

1958年,广济桥进行大规模维修,拆除十八梭船,保留利用旧桥墩,改建为3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广济桥全面维修,按明代原貌重予修复。2007年竣工。

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该楼呈八卦形,坐南朝北,面积1万平方米,三层半,楼外周设有枪眼、炮眼,楼门顶还设有注水暗涵。目前保存较为完好。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湖寨:

龙湖寨位于潮安区东南部的龙湖镇,方圆约1.5平方公里。古寨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素有“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古寨虽然经历数百年沧桑,但风韵犹存,寨内巷道纵横,宅第无数,至今尚存能反映昔日盛况的“三街六巷”布局。更有底蕴深厚的“文脉”:南宋嘉定七年(1214),28岁的姚宏中荣登进士。明清两代,更呈现出群星灿烂、名贤辈出的态势。

此外,许驸马府、潮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韩文公祠、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14处)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以金漆木雕、潮绣、潮州陶瓷为代表的潮州传统工艺

作为潮州文化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的潮州工艺,是潮州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民间工艺博物馆”。独特的地方本土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民间工艺——陈设艺术陶瓷、手拉朱泥壶、金漆木雕、潮州刺绣、抽纱、麦秆画、嵌瓷、大吴泥塑以及金银饰品、花灯剪纸、潮州鼓乐、竹编制品等。40多个传统工艺门类,形成了工艺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系完整的格局。潮州工艺中的许多类别,如陶瓷、木雕、剪纸,其源起均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进入明清以后,由于区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和种植业相辅相成,民间工艺得到大规模发展,也使民间工艺传承谱系清晰,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如今,潮州工艺的传承队伍、创新能力、精品力作和产业规模等方面在全国均处于优势地位和领先水平,享誉海内外。众多传统工艺门类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得潮州市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2018年,潮州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该称号的城市。

金漆木雕:

潮州民间工艺品种之中,金漆木雕最负盛名,《辞海》特为之专列辞目。潮州金漆木雕是中国民间雕镌工艺大花园里一个有特色的流派。潮州金漆木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浮雕、透雕、圆雕、镂空的圆通雕和髹漆后贴金具全,逐渐形成刻工刀法精巧细腻、玲珑削透、金碧辉煌的风格特色。到清末民初,多层次镂空圆通雕的出现,标志着潮州金漆木雕的工艺水平发展到一个高峰。近几十年来,潮州金漆木雕在雕刻工艺、构图布局、表现形式等方面,基本上保持着成熟期的流派风格,饮誉海内外。

潮绣: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清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名绣。粤绣本身也形成两大派系,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中心的潮绣。在四大名绣中,粤绣以构图饱满繁密、色彩浓艳富丽形成独特的风格。潮绣是粤绣的一个流派,它既有这种构图和色彩上的共同风格,又有自身的特点,以技法精巧著称。最有特色的技术应该算垫金绣了。垫金绣先用棉絮、翎毛、纸丁等材料,铺垫在绣面的底层,再以金银绒线,在垫高的地方精工刺绣,绣成的图案微微凸起,富有浮雕立体感。这种大面积堆金凸绣,给绣品造成一种金碧辉煌、堆金积玉的瑰丽艺术效果,为我国民间刺绣所罕见,最能显示潮绣的独特风格。

潮州陶瓷:潮州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以水车窑、北关窑及笔架山窑为代表的潮州窑,其青釉、青白釉等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及日本一带,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因而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在海禁背景下,以高陂窑、九村窑、东溪窑等为代表的青花瓷窑,生产规模日益壮大,产品通过海上私商运销海外;近代,在汕头开埠之后,以枫溪窑、高陂窑为代表的潮州窑,陶瓷工艺日臻精巧,并逐步形成日用瓷、陈设瓷、精陶及艺术瓷等门类,其产品通过汕头港直接或间接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地;至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以潮州市枫溪、饶平为代表的瓷产区,产品品种丰富,产量巨大,产品销往五大洲,潮州市因此成为当代“中国瓷都”,延续了“千年窑火映韩江”的辉煌。

四、“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话和潮剧、潮州音乐

潮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自秦汉晋宋,中原三次向福建及潮州大移民。不少移民文化层次较高,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增进了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潮州民间文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了潮剧、潮州音乐、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歌册、潮州英歌舞、饶平布马舞、潮州鲤鱼舞、潮州麒麟舞等先辈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传播,并在潮州民间广泛流传。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方言:

潮州话,简称潮语,又称潮州方言,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河洛语之次方言。潮州话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潮州方言在清末已拥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

潮州话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一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很大程度上与古汉语文言文相近;二是它有着复杂的八大音调。

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现代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潮州话则有八个音调: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

潮州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汕尾市)和梅州市丰顺县,以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等地的潮州人聚集地。潮州话在海内外使用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很多潮州人到世界各地“打世界”(开创事业),一句“家己人”,一杯工夫茶,瞬即把潮州之乡情勾起来。

雅歌妙舞动京华——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二是来自地方民间传说。其语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兴生动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乐轻婉低回,抒情优美,富于变化。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不同情绪的曲调和头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伴乐分唢呐领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领奏的弦诗乐两类。打击乐分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三种不同表现形式。领奏乐器二弦为全国所罕见。潮剧比较齐全地保留着南戏传奇流传下来的角色行当分类,生、旦、丑、净都有各自的应工戏目,每个戏目也有一定的特殊演技,尤以旦、丑两个行当更为突出。生、旦表演突出轻歌曼舞、机巧灵活等特色,丑角形体动作多变,唱腔艺术全国著称。舞台美术民间特色突出,其服饰皆采用潮绣等精巧工艺制成,既清雅又大方。1960年,广东潮剧团赴京演出,梅兰芳为该团题词:“雅歌妙舞动京华。”

华夏正声——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汉族音乐在潮州方言区域内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器乐的总称,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东南亚各国的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一支别具特色的地方乐种,深受民众喜爱和音乐专家的赞赏,有着“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瑰宝”之称,为华夏正声,被誉为“不受污染的绿色音乐”。

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有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为国内其他地方所罕见。潮州音乐至今还保留着中国音乐原有的记谱形式如工尺谱,并且保留了潮州独有的二四谱记谱法。潮州音乐伴随着潮人开拓、谋生的足迹流播海内外,凡有潮人聚居的地方,有潮州会馆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潮州音乐社团在活动。

五、以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为代表的潮州饮食文化

本诸《茶经》的潮州工夫茶:

潮州地区饮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有诗曰:“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其中酪奴即是茶的别称。至清代中期,潮州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就有了“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的记载,当时工夫茶冲泡方法在乾隆嘉庆之交业已形成规范。《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第一个系统地对工夫茶俗进行总结和润色,并能够发其精蕴的,是潮籍学者翁辉东。他有油印本《潮州茶经——工夫茶》行世,该书系统地记述潮州工夫茶的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和烹治程式,认为“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对工夫茶的烹治程式,分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事详加说明,将潮州工夫茶俗最基本的特色概括了。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州工夫茶艺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土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充满着“和、敬、精、乐”的文化精神,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古代美食文化的潮州菜:

潮州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粤菜主干,广东菜三大菜系之一。据史料记载,潮州菜之源头可追溯到汉代。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迨至近代,由于潮籍海内外乡亲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中国名菜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潮州菜以烹饪海鲜、佐料讲究、食不厌精、清淡素雅见长。潮州筵席的主要特点:第一,选料广而重海鲜,席上必有一道蔬菜。第二,制作精而重清淡,刀工、配料、配菜、火候都讲究一丝不苟。潮州菜的烹饪方法,常见的就有几十种,又以炒、清、淋著称。第三,佐料多而重“合味”。潮州菜为适应众口难调以及调动食物本身的美味,将多种佐料味碟摆上桌面,由食客自行挑选佐料种类调味,其中尤以沙茶酱和橘油最具特色。

有人称“食在广州、味在潮州”,潮州菜早就随着潮人的足迹走向国内外,近年来更是备受青睐。《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在节目圆桌派上说过:“没有去过潮汕的人不可自称美食家,因为从鱼生到肥酒,那里遗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

2004年,潮州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荣誉称号。

六、“潮州七日红”和潮州文化红色基因

说到潮州文化的红色基因,我们首先会想到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潮州七日红”和“茂芝会议”。

潮州七日红: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在南昌领导了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起义军于9月23日进入潮州,24日攻占汕头,30日因汤坑前线失利而撤出。这期间,由于有大革命时期工农群众运动的基础,汕头市和潮安区分别建立了中共的市、县委员会,维持了七日的红色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潮州七日红”。

茂芝会议:南昌起义军主力转战广东失败后,朱德所率起义军余部处于极端危难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朱德在广东饶平茂芝圩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解散部队各奔前程”的“散摊子”思想,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重要决策。茂芝会议保住了南昌起义的旗帜,保住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因此,才有了“赣南三整”“朱范合作”和湘南起义,才有了井冈山会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茂芝会议永垂史册。

由此不难想见,潮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

事实上,从五四运动开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潮州人民的革命热情逐渐高涨。在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中,周恩来同志亲临潮汕指导创建党的组织,点燃了革命火种。潮州党组织充分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直至最后战胜敌人,迎来了全潮汕的解放,用殷红的鲜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潮州的革命青年,从粤东韩江之滨走向全国。他们中,有华侨革命的先导许甦魂,有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锋洪灵菲、戴平万、冯铿、陈波儿、柯柏年、梅益,有走完长征全程的开国将军陈德,有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李春霖等。这些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仁人志士,他们奋斗者的身影足迹,跟潮州这方热土,跟潮州历代先贤血脉相连,为生生不息的潮州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这种红色基因,促使源远流长的潮州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机。

如今的潮州,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著名侨乡”“中国瓷都”“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等一张张亮丽名片,这正是潮州活力和魅力的突出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潮州确立了加快建设“一体两翼三带四平台”的发展格局,正秉持优秀潮州文化特质,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全力讲好潮州故事,朝着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的目标奋力前行。

新闻推荐

读书充电,参观文化艺术展览 室内文化场馆成市民游客假日新去处

本报讯(记者詹嘉鹏)国庆假期,记者走访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发现文化类室内场馆越来越受市民游客欢迎。昨...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源远流长博大繁富的潮州文化)


 
频道推荐
  • 西湖畔又添休闲好去处 环城西路河头景观提升基本完成
  • 浮滨镇大新溪村“咸牛奶”:几代人味蕾上的记忆
  • 风格 家居节能,从装修设计开始
  • 潮州市区绿榕北路榕华园小区路段:受损树池石成人行道绊脚石
  • 潮州市区福春街:流动摊贩“打游击” 马路成市场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