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即将在罗浮山举行,12位国家级专家学者将受邀参会。期间,他们将分别围绕“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西医融合的成功范例”等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据悉,这12位专家学者分别是陈竺、王琦、吕景山、陈国强、陈凯先、陈赛娟、陈香美、程京、黄璐琦、宁光、吴以岭、张伯礼。
陈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取得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本治愈、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发现、多个病原体基因组解析等重大成果。
王琦:国医大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201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吕景山:国医大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在学术上他师古不泥,对药理论填补了迄今1400多年以来药对配伍专辑的空白。
陈国强:医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报道低氧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非转录功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揭示了Cbx4类泛素化修饰HIF-1a,调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转移等。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年来,陈凯先致力于药物构效关系和新药发现研究。参加组织、实施和承担了一批“973计划”和支撑计划项目,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作出了贡献。
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与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发病的新机制,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分子标志和靶标。
陈香美: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IgA肾病、糖尿病肾病、老年相关肾损害、重症急性肾损伤以及全国血液净化数据登记和医疗质量控制。
程京:清华大学医学院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
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提出和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和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建立了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
宁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在内分泌肿瘤与糖尿病诊治及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内分泌代谢病事业的发展及提升国际地位作出了积极贡献。
吴以岭: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继承创新首次形成“络病证治”体系和“脉络学说”,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途径。创立“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模式,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与现代化作出贡献。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带头人。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药现代化研究。连续承担三项“973计划”项目,开创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完成了首个中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开拓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领域,培育了大品种群,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
本报记者张斐
新闻推荐
中医药文化品牌催热罗浮山旅游 葛洪博物馆及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大批游客,中医文化养生线路获国内外旅行商点赞,中医科学大会旅游效应初显
罗浮山景区知名度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本报记者王建桥摄与“机器人葛洪”互动自测健康状况,在公益服务点体验罗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