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在指导放学后受“托管”的孩子做手工。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4时,对于惠环慈卫公益的社工刘燕芬和伙伴来说,是一天最“操心”的开始。这种“操心”,始于今年9月份,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办购买社工服务,启动“公益学习中心”为产业工人子女提供一小时免费“托管”。
小举措,解决产业工人“大麻烦”
跟随刘燕芬的脚步,记者走进惠环街道红旗小学。下午4时半,学校开始放学,家长接走一部分孩子后,剩余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在惠环务工的产业工人,要下午6时下班后才能来接他们回家。在这一个多小时里,这些学生将免费托管在学校,由“公益学习中心”的社工和志愿者陪伴。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社工和志愿者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趣味阅读、电影赏析、手工制作、益智游戏等服务。
“真是说不完的感谢!”提及孩子放学后安全托管,湖北籍产业工人陈宏旺心存感激。他告诉记者,他孩子在红旗小学读二年级,以前他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放学后到自己下班这段时间没人照管。
真关爱,提升异地务工人员“融入感”
惠环街道整合公共管理资源,利用位于中星社区三坳岭的街道文化站建立产业工人服务站,这里是惠环街道联合家友社会服务中心开展 “产业工人家庭成长计划”项目的大本营,这里还成立了妇女之家、流动女工学校。
来自湖南的产业工人香香在流动女工学校英语培训室和十余名产业女工一起补习英语。她告诉记者,她每周二、四下班后到流动女工学校学习两个小时英语,在外打工还能上课,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
“惠环街道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产业工人集聚区域,常住居民近9成为外来人口,20多万产业工人是惠环发展的中坚力量,服务好产业工人也是惠环街道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惠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邱文静介绍。
为进一步增强异地产业工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缩短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链接条,提高服务质量,惠环街道创新产业工人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街道+村(社区)”两级联动、“党工+社工+义工”三工协作的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式,街道建立产业工人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建立产业工人服务站,同时注重整合社工机构、企业、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各种社会资源,加强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同推进服务管理,构建企业全对接、产业工人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以产业工人自我发展、家庭子女、社会交往为服务着力点,提供成长支持、安居支持、融入支持,不断提升异地务工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同时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产业工人服务工作,培养产业工人的自主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李松权 魏怡兰 通讯员黄群杰
新闻推荐
农村娶个媳妇一夜返贫多地划6万元彩礼红线 “硬杠杠”能否管住“穷讲究”?
农村婚礼现场布置。本报采集每年春节期间是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结婚“高峰期”。“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山东、河南、安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