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拍摄的西藏阿里夜空。
两次受到国际暗夜协会的表彰,成为亚洲首个获“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被国际暗夜协会称为地区工作的典范,他就是摄影家王晓华。一次摄影大赛获奖经历,让王晓华邂逅暗夜星空保护。在国际天文大会上发言、翻译暗夜保护协会文件标准,推进西藏阿里等试点项目,王晓华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为了这部《天上阿里 最美星空》的作品,王晓华全身心投入。
一次获奖经历
初识暗夜保护
“由于人工白昼等光污染的蔓延,全球已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看不到星座和银河;许多天文台已不能使用或者受到威胁;动物由于昼夜不分,活动能力、辨位能力、竞争能力、交流能力及心理皆受到影响……”这一段数字和资料,让年过花甲的王晓华紧锁双眉。
2010年,摄影家王晓华不经意间看到“夜空下的世界”国际摄影大赛征集作品的启事,有天文和摄影爱好的他决定参赛,不为获奖,只为对星空的那份热爱。早春三月的一天凌晨3时,王晓华来到泰山后的七星台。就在七星台,齐长城古迹蜿蜒盘旋,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长达600余公里,是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地方。两个多小时过去,相机的SD卡记录了几十幅星空照片,有一张照片颇令他满意:银河从天蝎和人马两大星座中间穿过,斜跨在齐长城上的夜空。他选定这幅作品参赛,取名为 《长城上的星空》。这幅中国人首次参赛的作品最终获奖,被美国 《国家地理》评为“2011年度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和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大赛结束后,在北京的一个专业会议上,天文学家无国界组织主席迈克·西蒙特意把王晓华叫到一边。王晓华原以为,这位评委会向自己传授什么摄影技艺,没想到对方谈论的却是另一个重大议题。“世界很多国家开始关注光污染问题,并建立许多暗夜保护地。据我了解,亚洲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作为中国首个星空摄影获奖者,你能不能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暗夜保护,一个此前闻所未闻的名词。带着好奇,王晓华上网查询。1988年,在一些专家的倡议下,致力于星空保护的国际组织——— 国际暗夜协会应运而生,呼吁通过加强规划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光源,防范光污染,让人们找到可以享受星空的地方。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际暗夜协会先后在美国、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认证了71个国际暗夜保护地,但在亚洲这类认证保护地尚属空白。
通过了解,王晓华才明白,倡导暗夜星空保护并不是号召城市舍弃灯光的使用,暗夜保护地重点是选择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推广科学合理的照明,将灯光的使用控制好,“让人们能有一个观察星空的地方,并理解控制光污染的意义。”
“这是一件有利于大众的事,我为什么不试试呢?”2011年,即将退休的王晓华发起了“中国星空项目”志愿者组织,为建立中国的暗夜保护地四处奔走。
暗夜保护在行动
向世界推介西藏阿里
2011年,王晓华找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策划了关于“暗夜保护”的专题。经过大半年准备,中国第一份暗夜星空专刊“光污染愈演愈烈 暗夜保护姗姗来迟”正式推出。
2012年8月,第28届国际天文大会在北京召开,王晓华将这份专刊赠送给在场嘉宾。他被安排在暗夜星空保护专题会上第一个发言,题目是《暗夜保护,中国在行动》。他是第一个就暗夜星空保护发言的中国志愿者组织代表。国际暗夜协会执行主席鲍勃·帕克斯为中国的工作感到高兴,希望能实现亚洲暗夜保护地“零的突破”。
成为国际暗夜协会北京代表处负责人后,王晓华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外专家交流的机会增多了。由于读书时学的是俄语,交流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他参加了一个短期英语培训,请老师逐条翻译国际暗夜协会的项目标准。通过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他掌握了大量专业词汇,进一步加深对项目标准的理解。
选定哪里做中国首个暗夜保护区?北京、济南、青岛、杭州、厦门、敦煌……王晓华的足迹几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最终,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以南的一片无人区让他眼前一亮。从2013年起,王晓华四次入藏,宣传暗夜保护,普及相关知识,策划建设方案,起草工作文件,手把手地帮助当地规划暗夜保护区。
2015年8月,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在夏威夷举办。王晓华觉得,这是一个宣传阿里暗夜保护区的机会。他向大会申请了一个宣传项目,让专业人士知道世上有阿里这个美丽的地方。这年6月,王晓华第五次来到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为了准备资料,他常常深夜到海拔5100米的天文观测区拍摄,工作到第二天早上6时。他的想法很纯粹,就是要把这片美丽的雪域高原真实记录下来。
最终,这些影像资料被制作成宣传片《天上阿里 最美星空》,布达拉宫、阿里高原、雪山星空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逐一在片中呈现。随后切换到星空保护主题,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星空资源。片子的末尾是作家毕淑敏的题词:“希望阿里星空走向全国、走进每个人的心扉,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笔浓重色彩。”
王晓华在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上有15分钟发言,其中10分钟是常规发言时间,5分钟是答疑时间。他向主持人提议自己不做答疑,用5分钟播放这部宣传片。发言完毕,灯光开始黯淡,屏幕上出现视觉效果极佳的影像。《天上阿里 最美星空》成为他发言时段的最大亮点,让很多与会者为之震撼,纷纷表示想亲自到阿里去看看。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公认最好的天文台选址,北半球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南半球在北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次夏威夷之行,王晓华和中国的天文学家让世界天文界认识了阿里,阿里成为世界优质天文台址的“第三极”,美国《科学》杂志将其称作“亚洲的莫纳克亚”。
2016年6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与阿里地区、那曲县签署协议,正式启动国内首批“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试点——— 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
为了星空保护事业
过度劳累多次生病住院
这些年来,王晓华始终为推动中国的暗夜保护事业而努力,而不理解是他遇到的最大困难。相比水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的危害性在国人眼中不是那么严重。因此在很多时候,他只能自掏腰包从事这项事业。他每年花费的资金大概在10万元左右,用于宣传普及、考察项目、参加专业论坛和会议。如果遇到更大额度的开销,他只好寻求朋友的帮助。比如参加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他自己花费六七万元。而宣传片 《天上阿里 最美星空》的制作成本达到15万元,就是由他的朋友赞助的。
王晓华一直认为,中国的暗夜保护需要建立一个专业机构,由这个机构推动建立试点项目。为促成建立这个机构,他用了整整5年时间。2015年9月,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接纳了王晓华,设立了专门的二级机构:星空工作委员会。从“中国星空项目”到“星空工作委员会”,中国的星空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
多年为这项公益事业呕心沥血,王晓华的身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2015年7月从西藏回来,舟车劳顿加上高原反应和感冒腹泻,王晓华的肺部受到感染。医院查出他的一个身体指标大大超出正常标准,不能完全确定病因。由于身体一直很健康,王晓华并不是很在意。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迫在眉睫,有太多事情需要准备,他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缺席这次会议。办理完出院手续,他匆匆地赶往夏威夷参会。
从夏威夷回来,王晓华到医院做检查,异常指标急剧上升,如果立刻做手术,至少要休息半年。但2015年9月要成立中国星空工作委员会,他再次停止治疗,等到忙完各项事务,才返回医院做手术。因为肺部炎症没有及时治疗形成病灶,医生将其右边肺叶切除,建议他好好休养。
2016年10月做复查,王晓华的这项生理指标又上升,医生还是不能完全确定病因。2016年11月,王晓华再次住进医院接受控制性治疗,体质大大下降。这一次医生对他要求更加严格:必须安心静养。
由于多年坚持在暗夜保护领域耕耘,王晓华两次受到国际暗夜协会的表彰,成为亚洲首个获“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被国际暗夜协会称为地区工作的典范。联合国2015年成立宇宙之光工作委员会,他是委员会13名成员之一,也是唯一的亚洲代表。
王晓华认为,发展暗夜保护和星空文化应该以公益为主导、以产业为支撑,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增强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阿里保护区的暗夜公园已经定期向公众开放,去高原看星星已经成为西藏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王晓华还觉得暗夜保护不能固步自封,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仅要保护暗夜星空,也要让更多人来仰望星空、参与星空保护。因此必须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光污染治理,制定暗夜保护地标准,在确保开放的前提下,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环境。
版权所有 转载必究
新闻推荐
在6月9日落幕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上,中国选手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与其他国家选手大多数是一线的产业工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