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石化区火树银花不夜天。
大亚湾环保志愿者骑行倡导低碳出行。
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
当飞驰的汽车才将沙白水碧天蓝的小径湾抛在身后,气势恢宏的大亚湾石化区就已映入眼帘。经过安保严密、凭证出入的石化区门楼,中海油一期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一体化项目、中海壳牌一期二期项目次第展开,如一艘艘巨大的石化产业领域内的“航母”,正竞发起航。与此同时,该区为强链延链补链,制定“招商图谱”,抬高门槛精准招商,在大亚湾石化区,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九成,该区基本建成“优等生俱乐部”。
一边是飞速发展的产业带,一边是和谐的滨海城。为了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大亚湾天然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近年来,大亚湾区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招商选资。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碧海蓝天相伴石化产业基地
大亚湾摄影协会副主席王春水是大亚湾摄影圈颇有名气的风光摄影师,这几年为了拍出大亚湾最美的风景,他的足迹遍及大亚湾的山山水水。白鹭嬉戏的红树林公园,碧海蓝天的风情海岸,绿荫连绵的森林公园……多幅摄影作品在区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是王春水这些年拍摄中最直观的感受。
在王春水众多的摄影作品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拍摄大亚湾石化区的作品。近些年,大亚湾石化区实施封闭化管理。为了拍出好照片,他经常报名参加各类石化区市民开放日活动。
登高远眺,为了拍到更多好照片,位于石化区内的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 (以下简称 “国华惠电”)高大的发电机组顶端观光平台是摄影爱好者爱去的地方。走进这座热电厂,所见与想象中可能出现的煤尘飞扬不一样,厂区的生产区域全是各种密封的管道。
为了保证煤尘不外扬,国华惠电从卸煤码头开始就搭建了一条1.2公里长的全封闭输煤皮带,还建设了封闭煤场来储存。而为了实现绿色发电,电厂先后投入1.9亿元,完成了1、2号机组的绿色发电计划项目改造。经过改造,不仅在节能提效方面达到了每年节约36300吨标煤的效果,同时实现了近零排放的目标,其中1号机组升级改造项目成为省燃煤发电机组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示范工程之一。
登上观光平台,极目远望,远处的工厂、码头、堤岸、海平面、天空与云朵,形成数条层次色彩鲜明又和谐共处的壮丽海景。而正是园区内的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控制排放,在维护了这片难得一见的蓝色美景。
严控排放变废为宝,空气优良率98.8%
国华惠电只是大亚湾严控污染排放、促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大亚湾区近年来持续深化体制改革,2014年以来共完成29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大气环境预警预报机制建设、环评审批改革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在全国石化园区率先开展石化园区后评价、大气环境风险预警体系试点、园区及企业环境风险排查评估、VOCs排查与整治和地下水监控工作。
今年1~8月,区环保部门共出动各类现场环境监察2106人次,检查企业637家次。环保和安监部门还定期邀请环保专家参与,采取“体检式检查”的精细化检查方式,对区内已投产企业进行全生产过程排查监测,防止因事故对环境造成的破坏。2016年大亚湾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7.1%,今年1~8月优良率98.8%,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对空气污染如此严格的监控,那么工业废气都去哪里了呢?位于石化区内的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是一家变废为宝的企业。技术人员介绍,化工废气中99%是二氧化碳,还有甲醛、乙烯等物质,企业将化工废气经过过滤和提纯得到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成为安全的食用添加剂,广泛应用在可乐等碳酸饮料的生产加工上。在这家企业每年创造过亿产值的同时,每年减少了10万吨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石化区入选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
近年来,大亚湾石化区在先后获评省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全国首个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化工园区、省首批“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等荣誉的基础上,2014年~2017年连续4年位列“全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2017年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绿色园区)。
大亚湾石化区全面推进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目前园区内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100%。其中,凯美特公司“CO
2
化工废气资源综合利用”和百利宏晟安公司“余热、余压生产蒸汽资源综合利用”等省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也相继建成。园区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园区还将推动华达通“二氧化碳废气回收利用制造食品级二氧化碳”和宏瑞环保“废气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在石化产业的强势拉动下,2016年,大亚湾全区GDP达437.8亿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约三番,形成了石化、汽车、电子信息、滨海旅游和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的“1+4”产业发展格局。目前,石化区已落户项目79宗,总投资1678亿元,基本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九等优势产业链。
中海壳牌入列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
据了解,石化区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投资项目多达53宗,总投资约1500亿元,占石化区总投资比例高达九成。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世界一流石化企业运用其先进技术投建的大项目,为大亚湾高规格绿色发展奠定了基调。
9月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名单》,其中石化企业仅8家,位于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的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绿色工厂名单的石化企业。
中海壳牌自投产以来,不仅是石化区原材料龙头企业,也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之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健康安全环保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安全本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成效显著。中海壳牌在工业设计中,
把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节水作为石化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实现的主要方式,坚持能源需求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公司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原料、流程、运行方面进行优化,节能减排成绩突出。公司的能效水平多次在国际所罗门乙烯行业对标中位列能效第一梯队;2016年参加国家工信部的能效“领跑者”活动,获得全国乙烯行业第二名;龙头装置乙烯裂解装置和低密度聚乙烯装置获得广东省石化行业能效标杆企业的荣誉称号。今年8月,根据中海壳牌2016年的环保表现,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再次将中海壳牌评为环保诚信绿牌企业(公示中)。此前,中海壳牌已连续8年被评为广东省环保诚信绿牌企业。
如今,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总体进度完成98.31%,项目投产在即,石化区炼油、乙烯年生产能力从1200万吨和100万吨增至2200万吨和220万吨,炼化一体化规模将跃升至全国第一,将成为是惠州启动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发展的重要新引擎。据了解,二期项目在环保技术运用和环保标准上都超过一期,也将继续承担起石化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作用。
2014年来一票否决53宗项目
在以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领衔投建的大项目带动下,近年来,石化区“优等生俱乐部”基本建成。而与此同时,这个俱乐部“招生标准”不断提高。据统计,2014年以来一票否决53宗项目,涉及投资额405.98亿元。
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生态评估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大亚湾相继编制了 《生态区建设规划》《惠州大亚湾海洋综合规划》等系列生态规划,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生态环保规划体系,并在“四规合一”中落实了其统领性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风险发生前,就设置门槛,将环境风险挡在门外,同时对绿色发展的机会窗口主动出击,以成熟、稳健的绿色发展模式吸引有共同理念的企业在湾投资。今年1~7月,大亚湾区招商选资累计签约项目120宗,涉及投资额331.91亿元,18宗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4.4%,2013年以来195宗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0.63%。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化学化工专委会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在参观了大亚湾石化区并详细了解大亚湾严格招商选资标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招商、引大商,引进优质项目的情况后感慨道,他参观过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石化工业园区,包括休斯顿、鹿特丹的石化区,进去后或多或少有一些气味——— 尽管一定当量以内的气味对人体无害,但是依然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心理压力。只有大亚湾石化区真正做到了没有异味。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形象,将是吸引最尖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在大亚湾落地的最好名片。
■探索产城人融合
企业员工自觉倡导绿色生活
如今在大亚湾,绿色生态可持续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标准,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9月17日是首个全球骑行日,当天,大亚湾区的科技创新园科技创新企业员工100多人开展了环保公益骑行活动,骑手们沿途向市民宣传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倡导节能环保、绿色出行,引导市民养成以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代替私家车出行的良好习惯,将环保节能意识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此次公益骑行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园区科技创新企业惠州真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俊峰介绍,大亚湾科创中心是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聚集地,也是拥有环保理念人的聚集地。去年,团队自主研发的运动自行车设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认证。在选择项目落地转产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既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环保产业聚集的大亚湾,在园区的帮助扶持下,项目仅用了不到一年就从工业设计实现了投产销售。
近年来,大亚湾科技科创中心持续引进和孵化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相关企业,包含生产环保材料、环保托盘的惠州中润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新能源与节能电池、充电器的惠州市上古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批发、进出口及相关配套业务的惠州启辰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根据《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企业孵化管理暂行办法》,上述创新型高新技术项目,可获得孵化资金10~20万元的资助(对于海外留学人才创办的项目不少于15万元);孵化企业经区科创中心评审确认,可享受房租补贴(第一二年补贴100%,第三年补贴50%)。
近年投入约6.8亿元建生态之城
大亚湾区始终坚持绿色生态与市民共享的理念,近3年来,大亚湾区每年将超过70%的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精心呵护生态环境。尽管石化区用地紧张,但是大亚湾自始至终只允许在石化区范围之内布局石化项目并实行封闭管理。2013年~2016年,大亚湾连续投入1.5亿元,沿石化区东西北三侧建立了绿化隔离带,完成绿化面积233万平方米,全面改善石化区的小生态和大亚湾区的大生态。今年还在加紧推进的亚公顶森林公园、大亚湾森林公园东西两个跨界森林公园建设,未来将依托铁炉嶂、笔架山山林资源,抓紧规划南北两个森林公园,努力打造大亚湾生态屏障,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公园绿地网络。
实际上,大亚湾区近年来先后投入约6.8亿元,按“环、面、线、点”规划建设生态大亚湾。如建成了虎头山公园一期、板樟岭公园、澳头公园、村庄公园等公园绿地项目,已建成村庄公园49个,今年再建21个,基本实现“一村一公园”。同时实施村庄公园扩面行动,启动建设10个社区公园,为老百姓打造“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海域环境,该区重点推进“一网、三厂、四整治”建设(“一网”即截污管网,“三厂”即一镇一生活污水处理厂,“四整治”即河道整治、工业企业整治、畜禽养殖业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控源、截污、修复等措施,推动河涌水质不断向好。全区已建、在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共19座(含配套管网建设),实现“一村一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张 晨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张 晨 通讯员王春水 摄
新闻推荐
智慧工厂是工业4.0发展趋势 2017中国制造创新峰会之专家辅导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袁畅)德国工业4.0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昨日,2017中国制造创新峰会之专家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