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委对银行理财产品隐性“刚兑”亮出监管利剑。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采集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以前很多人买理财,最喜欢周期短、收益率高的,这样资金周转比较快,不过未来这种3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可能就买不到了。近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对银行理财产品隐性“刚兑”亮出监管利剑。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以及预期收益型产品或将从此消失。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将成历史
市民徐小姐除了日常花销,几乎把自己的所有存款都放到了银行理财中。而对于是否保本的问题,她并没有特别在意。“我发现一般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要比保本理财收益高。而且算下来银行都给保本,为什么不选收益高的?”
像徐小姐一样拥有此种想法的人并不鲜见。但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看,刚性兑付行为严重扭曲了资管产品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扰乱市场纪律,加剧了道德风险。
《指导意见》出台后,将打破刚性兑付,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将成为历史。
另外,对于一些喜欢购买短期、收益高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而言,以后可能需要改变一下投资的思路。因为,3个月以下的超短期封闭式理财产品或将消失。
纠正资管产品短期化倾向
《指导意见》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根据产品期限设定管理费率,产品期限越长,年化管理费率越低,以此纠正资管产品过于短期化倾向,切实减少和消除资金来源端和资产端的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某国有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东时记者,之所以一些理财产品收益高就是因为期限错配,用短期理财投资了长期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指导意见》出台后,银行不能再通过发行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投资到长期的资产当中获得期限利差,也不能通过开放式理财产品间接实现“短募长投”。
尽管目前市面上短期理财产品仍不少见,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为确保《指导意见》的有序实施,此次资管新规设定了过渡期,过渡期自《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其间,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的净认购规模。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者续期违反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
净值型产品较考验“财商”
对个人普通投资者来说,除存款外,目前能够接触的投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刚兑型产品,还有一种就是以基金为代表的净值类资产。
实际上,从2013年银行理财试水净值化转型起,已有数年时间,但其整体占比仍很低。在大资管市场,银行理财无疑占据市场大头。
据了解,招商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是在开放式与净值型转型上发展较快的两家。目前,招商银行在零售端的产品已基本转为了净值型产品;工商银行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但零售端也全部转为了开放式预期收益型或净值产品。
据业内人士预计,短期内净值型产品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净值型理财产品发展还不成熟。特别是对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说,其投研能力相对较弱。在设计净值型理财产品时,如何配置基础资产,如何对资产进行合理的估值,以及如何防范挤兑风险等都有待进一步考量。
由于银行净值型的收益与风险都比传统的封闭式理财产品要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市场行情欠佳,是存在亏损的可能的。因此,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购买。
而未来要是短期封闭式理财产品不允许销售,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短期的投资需求不能满足。
《指导意见》提到,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明晰风险。同时,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全部给予投资者,让投资者尽享收益。也就是把银行理财产品做成开放式基金的形态,随时都可以申购和赎回,满足投资人短期理财的需求。
新闻推荐
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事发地(6月16日摄)。新华社发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中国证监会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