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分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本报讯 (记者张 斐)昨日下午,全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健康中国分论坛举行。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原主任张维庆,环境保护部原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冠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开洲等参加活动。
王开洲在致辞中说,惠州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特别是201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第三届国际养生大会,大力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初步建立了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融合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开展深入、务实、有效的交流探讨,为惠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事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让健康中国的绚丽绽放而不懈努力。
本次论坛以 “生态文明与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会上,与会领导专家进行了主题演讲,并进行了经验交流。
“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绿色财税政策应与健康财税政策一致”……昨日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健康中国分论坛上,专家学者、职能部门代表等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健康中国战略与产业转型、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运用、健康休闲与养生等议题,分享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理念、科研成果和典型经验,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良策。
转变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效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结合十九大报告,建议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转变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健康产业发展效率;推动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推动产业转型、保障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吴明江认为,应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呵护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既要推动发展,还要补齐工作中的"短板"。”吴明江建议,准确把握健康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审慎界定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与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有效区分;准确把握健康产业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统筹规划和科学制定发展指标,主动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结合,增加多元供给,形成经济发展内生新动力。
国家卫生部监督司原副司长、国家疾控中心原副主任、中国控烟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许桂华指出,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种慢性疾病和肿瘤患者却大幅攀升。这些疾病的发生,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许多疾病的发生跟烟草烟雾有关。她建议通过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避免人们受侵害;同时提高烟草税收和价格,减少烟草供给。
绿色财税和健康财税政策应一致
“财政是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认为,扩大财政收入、优化税收结构,为发展和民生筹资是当下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提高生态与健康负外部性产品的税收,建立生态与健康负外部性产品的税价机制,通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提高生态与健康负外部性产品的税收,是新形势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实现政民企"三赢"(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人民提升福利水平,企业推动供给侧改革)之道。”高世楫坦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文认为,健康中国建设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绿色财税"政策应与"健康财税"政策相一致。他建议转变理念,加强法律制度的生态化和财税政策的绿色化;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税等政策的约束力度,辅之以相应的财税激励政策。本报记者张 斐
新闻推荐
新华时评近期,中部某省在脱贫攻坚暗访中发现,极个别贫困县贫困户错退率超过10%。这一细节反映了脱贫工作中存在急躁心态,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