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装待发 本报采集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持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为前提。惠州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力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充分发挥创新对产业提质增效的引领作用,为助力广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更大贡献。从惠州实际来看,发挥创新对产业提质增效的引领作用至少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推进区域联动创新
一是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产业提质增效的过程实质就是高端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之间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一个城市的高端要素丰裕程度,而高端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并不均衡,惠州市应当摸清高端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流动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快高端要素在本地高效集聚,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以粤港澳大湾区及“深莞惠+河源、汕尾”大都市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东莞等发达城市的对接,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科技创新相关组织的协同支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着力推进区域联动创新,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大幅提高创新对产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
二是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新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持久动力。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力量。惠州市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的“1+6+N”系列文件及《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涵盖了多项鼓励企业创新的重磅举措。但目前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为数不少的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依然亟待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有限,标志性创新成果数量不足。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实地调查研究,找出制约企业创新的瓶颈,大力加强制度、政策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全面推进惠州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大幅提高创新对产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
全力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产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
三是着力加快创新人才在惠集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水平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场空前激烈的创新人才争夺大战正在上演。惠州市为引进创新人才实施了包括“人才双十行动”在内的诸多得力举措,效果也比较显著,但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际需求相比,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数量依然十分紧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依托中韩(惠州)产业园、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遵循创新人才流动的规律,瞄准创新人才的关键需求,用足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补足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创新人才待遇,围绕“2+2+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全力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产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确保创新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为全市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新闻推荐
搭平台引项目建设开放型现代化新区 环大亚湾新区今年安排47宗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中国海油惠州炼化项目气势恢宏。资料图片作为全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惠州的“蓝色引擎”,以及惠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