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众号“腾讯互联网金融”向订户群发信息,公布正式更名为“腾讯金融科技”,而在此前,京东金融也正式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涉足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的基础上也延伸出了更多的业务,“互联网金融”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胃口,而“金融科技”成为了它们的新目标,而且需要与“监管”同行。
科技成金融的“趋势之变”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曾经风光一时的“互联网金融”如今纷纷开始了“金融科技”的更名和业务调整。不仅是腾讯金融、京东金融、58同城旗下的58金融等等,就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互联网金融方向MBA近日也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科技金融MBA。
不约而同的更名代表了什么新的趋势改变呢?“"腾讯互联网金融"的低调更名,其实也是腾讯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据腾讯金融科技方面介绍,“腾讯金融科技”为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英文“FinancialTechnology”,简称“FiT”,是腾讯集团旗下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支付与金融服务的综合平台,FiT的前身始于2005年成立的财付通。
“做互联网金融不是要建立一个大而全的金融服务,而是会坚持连接开放与合作,在有选择的领域里选择符合腾讯自身的定位和核心能力,并把它推向极致。”早在2015年召开的腾讯金融合作伙伴高峰论坛上,腾讯集团总裁刘炽平就在致辞演讲中表示,腾讯对金融保持敬畏。而如今将“腾讯互联网金融”更名为“腾讯金融科技”,无疑是一次从“互联网+金融”的连接阶段向“金融科技”“推向极致”的转变。
“之所以准备将公司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并不是说我们放弃做金融业务了,而是我们基于数字应用边界的拓展,业务范围早已超出了金融行业本身,所以我们决定使用一个新的定位和新的品牌来诠释公司的变化。”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谈到公司改名的问题时也认为,“金融”对于目前的行业发展而言已经趋于狭隘,而科技将会是“金融”的“趋势之变”。
金融创新“装进”监管沙盒
既然“金融”搭上了“科技”,那科技要前进必然不可少的就是创新。
在粤港澳大桥通车的同时,微信香港钱包的用户也已经可以在内地直接使用移动支付实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而微信也首次实现了“双向跨境支付”。对于用户而言,这种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无疑是使得生活更加便利,消费也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看似简单的金融科技服务背后,却代表着监管和科技之间的“相伴相惜”。
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11月开始,微信已经向境外商户全面开放以来,微信支付迅速在海外铺开,其“人民币收款,向境外商家结算外币”的跨境支付模式也开始全面落地。但是直到将近三年后,才实现了在香港地区的“双向跨境支付”。有业内人士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由于涉及异地结算、外汇、法律法规合规监管等等的问题,金融科技在不断寻求创新的道路上,比其他领域的创新显然要更加谨慎和坎坷。
“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仍面临诸多不足,其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很强的风险特征,包括金融科技自身的技术风险和大数据风险。”腾讯集团副总裁赖智明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这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旦爆发将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进而引发金融风险。”赖智明指出,这种现实环境下,有必要对金融科技实施严格监管,“这既是对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也是对金融科技本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保护。”而从国际普遍经验来看,监管沙盒是监管和支持金融科技的有效机制。
据介绍,所谓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是指监管部门为金融机构创新技术及应用提供安全空间进行测试的监管机制,是一种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特定空间之内的创新监管机制。
“由于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三个不同法律管辖区的交融,大湾区内的法治和监管的系统性建设势必更为复杂。”赖智明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指出了监管沙盒的重要性。“区内跨境监管沙盒的建设将有利于粤港澳三地金融创新的监管联动。”赖智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监管沙盒能够实现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的平衡,并有利于三地监管联动。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金融监管沙盒能够帮助实时了解金融创新情况,在相对封闭的体系内更好地防范金融创新可能给金融市场和消费者带来的冲击,同时为制订金融科技领域的政策法规积累经验,与市场主体一起推动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叶丹
新闻推荐
客户问:我在建行购买了基金,怎么查询持有情况啊?95533答:您可通过手机银行、个人网银和电话银行等渠道查询基金持有状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