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木兴/图
近日,多家以信用卡代偿为主营业务的国内互金公司纷纷上市。与去年网贷上市潮相比,“服务信用卡生态”概念也已被资本催熟。据悉,目前已经上市的有51信用卡(产品为51人品贷)、维信金科(产品为卡卡贷)、小赢科技(产品为小赢卡贷),虽然这三家公司上市后面临破发,但仍阻挡不了后来者上市的热情。
信用卡代偿究竟是怎样的模式?在这些公司讲述“服务信用卡生态”故事上市的背后,又集聚了哪些风险?
■新快报记者 许莉芸 实习生 王思涵
“次优客户”
从无到有,再到上市,信用卡代偿模式在国内发展不过三年多时间。
这个模式的诞生,背后来自于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潜力。根据艾瑞咨询的《2017年中国信用卡代偿行业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我国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余额4.06万亿元,而信用卡代偿市场贷后余额规模在870亿元左右,仅占贷款余额的2.14%,体量非常小,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可期。
信用卡代偿平台为用户一次性还清信用卡贷款,购买用户债权,用户则按照新的利率将本息分期偿还给代偿平台。根据用户信用水平的不同,代偿平台按照风险水平进行差异化定价,优质用户能享受到比银行信用卡分期更低的利率,信用水平较低、信用卡分期权限较低的用户则获得更多流动性。
这类用户与银行的信用卡用户相比而言,即所谓的“次优客户”。银行因对信用卡分期客户的筛选规则、风险偏好不同,不能服务所有有信用卡分期需求的持卡人,而消金机构、互金公司等主体对逾期率的容忍度则更高,能够触达银行目标分期客群之外的一部分用户,这也就诞生了年化利率在18%-36%之间的代偿产品的生存空间。
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这类用户也是其获客的好渠道。《报告》显示,信用卡代偿用户中有82.1%的用户使用过网络理财产品,78.4%的用户使用过消费分期产品,分别有64.1%和62.4%的用户使用过互联网保险和网络借贷产品。
可见,信用卡代偿用户具有较重的金融属性,与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类产品用户具有较高的重合度。用户的综合金融价值高,也为后期代偿平台扩展多品类金融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低费率”陷阱
目前,市场上的信用卡代偿机构均以“低费率”的优势来吸引用户。比如“省呗”号称利率“低至银行6折”。
实际上,不少代偿平台的利率并不低。如小赢科技招股书中就指出,截至2018年6月底,小赢卡贷的借款利率在9.98%至36.00%之间,2017年借款利率为19.69%—49.44%。在港股上市的维信金科招股书也显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信用卡余额代偿的平均实际年利率达34.4%,游离在监管红线边缘。
针对代偿平台费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代偿机构表面上会将自身利息包装成低于信用卡透支的利息,根据央行发布的管理规定,信用卡透支利息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折合成年利率就是18.25%,相对而言虽然信用卡代偿机构所给出的利息会更低,比如在15%,但在利息之外,代偿机构还会收取大量的手续费。”
“其普遍综合年化利息在30%以上,甚至有一些高达40%、50%,都已经突破了36%的民间借贷利率红线。对于使用此项业务的持卡人而言,未必是省钱的。”
如以工商银行信用卡和卡卡贷为例,假设本月账单为12000元,以工商银行分期12期(7.2%)计算,一次付清的手续费为840元(12000×7.2%),消费者共计支付12840元。卡卡贷宣称信用优质的客户分期之后的最低利率低至0.55%每月,同等前提下,消费者共计支付12792(12000×0.55×12)元,略低于工商银行。
然而月利率之外,卡卡贷申请者除了需要支付0.1%至0.8%的月服务费率,还需要承担2%至3%的手续费(低于100元则按100元收取),这笔手续费将从贷款金额中一次性扣除。按照费率最低水平计算,申请者实际需要支付12963元。
在实际到手贷款仅为11760元的情况下,维信卡卡贷的实际费用高达1203元,远远高于工商银行的分期手续费。
(下转24版)
新闻推荐
货基此消彼长: 天弘余额宝再缩1308亿 11位后来者吸金1465亿
本报记者李洁雪解读基金三季报背靠支付宝平台的货币基金获得了更猛的流量优势,但与此同时这些基金中的相互竞争也在不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