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历经36个工作日的静默之后,12月17日,央行开展了1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结束最长连停纪录。17日,无逆回购或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到期,因此全部实现净投放。
据央行最新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17日开展逆回购操作主要是为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和金融机构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重启逆回购的主要原因系“三缴”:缴税、银行缴存款准备金、政府发行债券缴款,短期内对流动性带来了压力,因此在36个工作日暂停逆回购后今天进行重启,央行也对此进行了说明。
资金价格方面,当日,DR001(银存间1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开盘报2.55%,上日加权平均价报2.6482%;DR007(银存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开盘报2.65%,上日加权平均价报2.6922%。
整体来看,在央行未开展逆回购操作的这段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保持合理充裕,个别时候处于较高水平,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如12月14日,除了1年期Shibor(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维持3.5200%未变,其余期限的Shibor均出现上涨,隔夜、1个月、3个月分别上涨13.60、6.60和0.70个基点,报收2.6550%、2.9660%、3.1560%。
有分析认为,尽管目前银行的流动性充足,但是季节性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元旦节日至春节之间货币需求有所上升,1个月Shibor已从11月底的2.7%的水平上升到目前2.9%的水平,连续两周显著上升;与此同时,隔夜Shibor在上周出现显著回暖,其水平与1周Shibor较为接近。
中银国际研报认为,预计此番逆回购投放将会持续几日。当前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以及美联储加息、中美贸易磋商走势。
11月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之时,有机构分析认为,暂停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理由包括此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依然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等。
上周央行行长易纲在参加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主办的长安讲坛上谈及,在考虑货币政策有关问题的时候,要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说国内经济出现一些下行压力和信用收缩,就需要有略微宽松一些的货币条件,但如果太宽松、利率太低的话就会影响汇率,所以要考虑外部均衡,要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找到一个平衡点。
易纲还称,央行正处于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数量型调控也用、价格型调控也用。相对于过去,价格调控越来越重要,但受到基础、机制以及人们思维习惯的影响,数量型调控也很重要。
(宗和)
新闻推荐
近日,银保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银行理财正式步入了“子公司时代”。此次管理办法的下发,不仅对银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