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我国新增贷款创单月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对此,专家认为,目前信贷和社融规模增长适度,符合逆周期调节要求,并非“大水漫灌”,更谈不上货币政策转向。
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
专家认为,1月份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有年初季节性冲高因素的影响,也有2018年表外融资大幅下降后的恢复性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正在边际改善。
“1月份金融数据发生了积极变化,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信贷和社融规模增长适度平稳,绝非"大水漫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今年1月份,央行通过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等措施,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1月份央行分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而是基于对冲春节现金投放、缴税等影响因素的流动性安排。”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服务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在曹远征看来,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好地把握住了宏观调控的度,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平稳增长,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时,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现,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
专家表示,下一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既要防止货币条件过紧引发风险,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剧扭曲和继续累积风险,对信贷增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
1月份票据融资显著增加,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小企业。但与此同时,在贴现利率明显下行的背景下,个别银行内部管理不太规范,出现一些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和结构性存款套利的行为。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目前看,这些只是短期和少数行为,并不是票据融资增加的主要原因,但仍需要防范套利行为,避免形成资金空转和新的风险。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从根源消除套利机会。
此外,专家建议,要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从供需两端共同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据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新闻推荐
节后多家银行房贷利率悄然上调 首套房贷利率平均为5.44%,相比节前上浮幅度增加两个百分点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罗莎琳随着年后楼市逐渐回归正轨,房贷利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近日有机构调查了广州20多家主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