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法)弗雷德里克· 赫兰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
刘晗
时尚是一个轮回,服饰家居、生活方式总会在某一时间点经历逆向的前进,出行方式自然也不例外。比步行速度快,比汽车更加游刃有余,构造简单、价格实惠、绿色环保……自行车因其特有的优势打败了诸多出行工具,成为大众的钟爱。单车出行较大的延展性让路途也随之而延伸,对于上班族来说,自行车随心所欲,少了起步停车的时间成本;对于旅行者而言,自行车滑过的轨迹就是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路线图,如海明威所言,“骑车才能体会一个国家的精华”,与自然亲密接触感知不一样的风光,洞察行人贯穿于其间的活力。
曾几何时,自行车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有多重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的主人公里奇不会想到,时隔几十年后街上会随处可见自行车,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谓天方夜谭,这样的贵重之物唾手可得,谁还会绞尽脑汁去偷一辆自行车呢?像这样的情节在电影《东京快递》和《十七岁的单车》中也有如出一辙的表现。
自行车,这件看似平凡之物却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变迁。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兰在《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中不仅梳理了早期自行车的进化史,还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契机勾勒出一幅蓝图。从世界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之日的两百年间,人类始终没有停下对自行车改良的脚步,两轮木马、铁质大小轮、飞轮变速、三轮双座……当贵族正为骑马带来的诸多困扰厌烦时,一匹“机械马”省去了高额的畜养成本。
不仅如此,自行车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自由。此前,女性穿着繁琐的裙装无法驾驭自行车,为了加入骑行行列,她们摒弃了沉重的服饰和深居简出的生活,自行车为女性的独自行程规划了来去自如的路线,拓宽了她们的社交圈。
一时间自行车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但随后汽车占据了城市,让自行车日渐式微,遭遇寒冬。然而,随着私家车的暴增、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问题出现,随着反消费浪潮的流行,轻轨、地铁、巴士等公交的复兴让公路的拥堵有了喘息的空间,自行车也迎来了反弹式回归。早在20世纪6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白色自行车计划”就有了共享单车的雏形。
行得自如,走得更远,是大多数骑行人的理想。首当其冲的是自行车道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包括路面和照明设施、途中自助服务站等一系列实用的配套服务,真正站在骑行者的角度着想。另一方面,各种奇思妙想的车型从零件到整体的翻新,它们在舒适度、安全系数的升级既激发了创意,也丰富了使用者的多元化选择。重中之重的是理念上的革新,提倡慢速交通,放缓整个城市的节奏,才能让漫步者更便利地体会城市的理想维度,回归脚踏实地的感觉。
新闻推荐
文/王佳昕“你看家里的谁谁谁,早就结婚了,还要了二胎了。”在大城市打拼的你,如果被家人“催婚”“催生”过,一定已经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