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大家都关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想讲讲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问题,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经济是这种状况,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什么关系,看看下一阶段以及下一个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哪些特点。
A
关于国内外形势
把握国内变化才是根本
等市场基本出清以后,我们还会进入下一轮增长,保持6%到7%仍然是高增长,维持二三十年也是非常好的前景。所以,也不要悲观地说中国经济从此就这样了,这不符合逻辑。
中国是个大国,经济学对大国经济的定义是,国家经济情况变化主要由自身国情决定,而不是国际形势决定。现在中美贸易摩擦是很大的国际问题,但同时也是国内问题,因为跟我们的贸易直接相关,跟我们的体制直接相关。
我们首先分析中国经济目前到了什么状况。为什么说下行压力很大?2018年比较低,2019年还会更低一点,这样的局势是怎么出现的?需要着重处理的问题是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包括民营企业质押、被收购,出现离场论,直接的原因是去杠杆,银根收紧、杠杆率低,各个部门一出政策,民营企业发展便受到严重制约。
这些都是典型的经济周期现象,是典型的经济过热之后要处理的问题。这十几年来我们有过两次经济过热,先是2005-2007年,2008年调整了一年,国际经济危机来了,2009、2010年又刺激了两年,结果就遗留下了这些问题。
出现经济过热问题,其他国家的办法就是砸机器、倒牛奶、企业倒闭、金融机构破产。硬着陆办法导致的是经济衰退,那种方法很痛苦,但好处是长痛不如短痛,在短时间内可以把市场出清,把过剩产能、坏账出清,比较快地进入复苏阶段。
我们的办法是“软着陆”。
我们的政府有很强的调控能力,调整得比较快,没有使泡沫变得非常大。2005-2007年经济过热时我们进行了宏观调控,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但是还有正的增长。增长过程中就把有些问题消化了一部分。
软着陆的坏处就是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市场持续不能出清,新的一轮迟迟不能开始,最后演变成僵尸企业、坏债越来越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又出了问题,银根缩紧,造成对民营企业的误伤,就出现了2018年质押的股权违约、卖掉、民营企业退场等现象。之后,国家出台了一些保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这就是这些问题的来源。
这是一系列的历史结果,我们走到这儿就到了低谷,软着陆最后出清的阶段到了,最后出清的阶段就是经济最低谷的时候。
美国市场出清的时候是其经济最低谷的时候,他们到得比较早,我们到得比较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是因为我们还在处理中。目前去杠杆已经到了稳杠杆阶段,正在消化、出清过程中,今明两年的增长还会相对比较低。等市场基本出清以后,我们还会进入下一轮增长,保持6%到7%仍然是高增长,维持二三十年也是非常好的前景。所以,也不要悲观地说中国经济从此就这样了,这不符合逻辑。
现在政府正在调整政策,应该有所放松,西方国家在经济低迷的时候,采取了宽松政策,现在我们到了底部,也需要适当采取一些宽松政策。理解现实的经济状况,理解下一步的发展,把握国内的变化还是最根本的。
B
关于挑战与机遇
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增长可期
自主创新
中美贸易摩擦倒逼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下一阶段的发展一定要和前面不一样,而且确实到了不一样的时候。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增长的动力、增长的机遇,首先是自主创新。下一阶段要自主创新,不是说我们过去做错了,只是我们到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一定是四大要素:一是劳动,不是说劳动力,而是要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二是物质资本,也包含很多技术在里面。三是知识和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被主流经济学接受,现在越来越先进。四是制度,制度改进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制度创新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效率的改进已经纳入正规的增长模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主要是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个没有异议。然而只有这一个因素解释不了发展。有些发展中国家刚开始也发展得很好,有矿又有廉价劳动力,有十年、二十年的高增长,但怎么解释中国后面20年的高增长?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开放引进了知识,还有我们的储蓄率比较高,有资本。我们开放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知识存量可以外溢到我们这儿来,学过来就成了我们的知识增量,同时成了我们的知识存量。
第二阶段是“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学习、模仿,我们没做错。发展中国家学习、模仿,不是丢人的事情。熊彼特讲创新第二阶段紧跟着就是模仿。我们要有这个过程。但长期模仿也会产生一些问题,简单的问题是自主创新不够,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够。现在是逼着我们非得自主创新,因为技术封锁会越来越严。下一阶段要继续模仿、学习,但是要更多地自主创新。现在我们很多领域正在接近前沿,也到了自主创新的时候了。
国内消费市场扩大
关于消费扩大阶段,这个最近有点争议,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了?消费确实在升级。买高端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正在开始。过去确实储蓄率太高,中国储蓄率从2003年开始一直超过40%,其中有几年甚至高达50%以上。储蓄率高消费就低。
到了今天,出现了各种使得储蓄率下降、消费率逐步上升的因素。这些因素确实方方面面都具备了,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接近1万美元,1万美元就接近高消费了,物质需求开始进入高消费阶段。最近十年以来低收入阶层、农民工的阶层收入增长特别快,穷人的消费倾向比较高。一个是社保确实起作用了,城里的低收入阶层保住了,农村的新农合、新农保,消费信贷、金融涨得特别快,跟金融科技、大数据都是相关的。二是现在年轻人敢于借钱消费,现在有分期付款肯定促进消费,互联网、电商都在促进消费。三是代际的替代开始发生,老年人消费正在升级。
资源效率与清洁发展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中产阶级的成长提出的要求,资源枯竭也越来越要求我们提高资源效率,能够更好地进行绿色发展。解决雾霾、污染、水资源等问题,现在很重要。这里既是挑战也是商机,有些企业不能在中国做了,更多的企业需要利用新的方式转型升级,全世界的企业、中国的企业都在做这件事,问题是你怎么做得更好。
城市化新阶段:
大都市群
下一阶段的特征是大都市群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站在房地产市场的角度、城市化的角度,过去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就是大城市房价暴涨、小城市房子库存,需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我们的决策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先是给大城市增加供地,减少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城市土地供应;二是允许集体土地入市。中央政府做了三个城市群规划。通过交通和各种便利化措施,包括各种公共服务,看病、养老、入学等,用发展城市群的方法加速城市化进程。这面里面有巨大的商机、巨大的发展机遇。
这几项政策反过来也会影响房地产市场,会使房价趋于稳定。因为供给增加了,供求趋于均衡了。供求均衡以后不仅涉及到房地产趋势的发展,还涉及到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
中国今后几个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1.5亿到2亿人的规模都是可能的,中间还有以省会城市为中心3000万到5000万的城市群,3+N的城市群模式已经显示出来。
改革开放新阶段
中央政府正陆续出台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开放肯定要出了,改革这次围绕民营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些新的调整,接下来会有新的改革。
但是改革举措落实之难,确实是个大问题。围绕具体问题的改革从长远来讲更有生命力,因为它能解决问题。比如说给民企疏困,最大的矛盾是如何给民企疏困。国企收购民企的股权,这个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你这是混改还是逆混改?有的所谓混改把民企股权收了,结果国企成了第一大股东,甚至控股了,就把它变成了国企。混改的意思是让国企引入一些民企的因素,使其更有活力,如果搞成逆混改,把民企变成了国企,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民企的重要优势是什么?是花自己的钱可以承担风险。国企用的是公共的钱,拿的是公共的权,是要有程序的,是要有监督、检查的。现在国企各种规则绑得很严,包括高管的收入。如果把民企变成国企那样的规则,那民企就会被管死。民企保持活力,自己承担风险,我们建立的方法是不要国有企业直接收购民营企业的股份,怎么做?国企有钱、政府有钱,我们拿钱做点基金、做点兼并重组,用基金收购一部分股权,市场变好还可以放出去,不让它直接成为国企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基金持股,即使股权占得很大也无需按照国企的规则运行,使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政府、国资部门要有倾向性指导意见。
我们的改革要具体到这些问题上来,不要想着马上能把国企搞好。国企改不动,我们发展民营企业,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措施,推动市场化进一步改革,推动进一步的开放。
2019年可能更困难一点,但是我们看未来的前景仍然可以持续增长。这个不仅仅是愿景,而是分析各种因素后得出的结论。
新闻推荐
3月6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媒体开放日上,一名参观者体验雷诺EZ-ULTIMO概念车。第89届日内瓦车展5日正式对媒体开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