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财政部部长刘昆,副部长程丽华、刘伟就“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刘昆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作为财政部门,关键是要做好“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
今年的财政政策风向明显是积极的,而谈及积极财政政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放松银根甚至大水漫灌。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印钞“放水”,通过政府主导投资大量“铁公基”项目,起到拉动经济数据的效果。然而,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犹如电脑死机后的热启动,短期内效果明显却会带来更大的长期负面影响,通货膨胀、过度开发、地方债和产能过剩,都一定程度上和“放水”式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关。这种政策方向的缺点已经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显,因此,这几年来财政政策都较为谨慎。而昨日刘昆亦强调,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也不是要搞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实施逆周期调节,更好应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采取改革的办法,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着力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地应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手段进行改革?刘昆给出的答案是,做好“加减乘除”。具体而言,加法,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减法,是节用裕民;最重要的乘法,是“放水养鱼”;而除法,则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加法,是保障积极财政政策科学开展的基础。虽然不是花了钱就能把事办好,但没钱很多事都办不了。只有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有了足够的钱才能为更好地办事打下基础。去年的财政支出规模已超22万亿元,而今年的财政支出规模还会继续扩大,重点增加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的投入,这些都是涉及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同时,为了在目前的财政制度下缓解历史遗留的地方债问题,财政支出也会较大幅度地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减法,就是让地方政府过“紧日子”,减去不必要的开支,将省下来的钱花到民众身上。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都有较大幅度的支出压缩比例,基本都超过了5%。过“紧日子”并不意味着尽量不花钱,而是更高效率地花钱,减少和取消低效无效开支,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也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以成就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而乘法,被视为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实现质变的一步。刘昆提出,要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也就是说,为企业和公众减税降费,减轻社会负担,产生乘数效应,实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成效。减税降费,是最核心的部分,市场经济活力和国民购买力,都需要以此来促进。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决策层一直致力于结构性减税和营改增的增值税改革,今年增值税改革的深化依然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将以往明减暗增的行业税率降下来,例如,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就要将现行10%的税率降到9%,确保只减不增;另一方面,是税制的深化改革,以此来确保长久的实质性减税。此外,对于贡献了50%以上税收和60%以上GDP、70%以上科技创新的中小企,除了减税降费,还有政策优惠和融资倾斜。这样一来,才能把作为“鱼”的企业和消费者养大,从而回馈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除法,则是实现以上政策的保障。只有破除了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改革预算制度,才能确保全面深化的财税体制改革。
“加减乘除”,指的是张弛有度地实现财政制度的高效、有效运行。期待“加减乘除”保障积极财政政策切实落地,实现财政体制深化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民众幸福感。
新闻推荐
近期A股整体上涨节奏和力度有所放大。创业板在业绩披露压力释放后涨势最猛,月度涨幅创历史之最。基础市场的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