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连日来,多省提出,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要紧抓机遇,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区域合作。为此,《南方日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贵州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广西日报》《江西日报》联动,围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共同开展主题报道。
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来自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江西等省份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有效发挥“龙头”和“支点”作用,辐射带动泛珠三角九省(区)实现更好发展,同时吸引泛珠地区的高端要素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携手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图景
“粤港澳大湾区携手泛珠三角打造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认为,泛珠三角地区为广东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空间,同时也能更好地借助广东,实现高水平的“走出去”“引进来”。
“一方面,区域融合将吸引泛珠三角城市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产业腹地和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泛珠多省市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通过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有利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刘伟说。
“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大量在技术前沿的企业,以佳都科技为例,我们正在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改变交通产业,未来在广州100多个地铁站,将由我们的全自动智能化设备为乘客提供服务,包括无人驾驶地铁、人脸识别过闸和智能机器人等,10条地铁线路将实现智能运维。而这一规模化产业应用探索更可复制到广阔的泛珠三角地区,从而更好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及要素资本加速流动。”
【湖南】
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争当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拥有世界级港口群和广阔经济腹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邻居"之一,衡阳乃至湖南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说。
郑建新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旅游业发达,广东拥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这些都是衡阳有基础、有条件、有空间、能承接的产业。“我们要用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努力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郑建新表示,“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保姆式服务,确保"围墙内的事企业做,围墙外的事政府管",为企业提供最佳营商环境。”
【湖北】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湖北联谊会会长谢俊明:抢抓机遇对接实现协同发展
“湖北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大湾区区域合作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区位优势、科技人才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基础研发优势、工业基础等方面。特别是湖北作为科技大省,高校林立,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湖北联谊会会长谢俊明认为,湖北的重点高校校友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工作约有二十余万人,分布在各个领域。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湖北可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品通过湖北特别是武汉的辐射作用,向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扩大内销。同时,湖北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科教人才及原材料补给。”谢俊明说,武汉的钢铁、纺织、电子、汽车工业、造船业等产业,还可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工业体系配套。
【贵州】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对接用好大湾区金融资本和产业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说到粤港澳大湾区,用了“人缘相亲、情缘相连”八个字。他说,国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
“产业发展是区域紧密合作的关键要素。”陈少波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能源优势,深化能源合作,深入实施“黔电送粤”工程,同时积极推动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优强能源企业共同开发贵州煤层气、页岩气等优势资源。“贵州将高质量推动建设广东(贵州)产业园、香港(贵州)产业园等共建园区,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对接用好大湾区金融资本和产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贵州发展"飞地经济"。”
【四川】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主席陈放:主动出击寻求共赢
“四川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实现共赢。”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主席陈放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不仅是粤港澳自身的发展机遇,也是四川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有力“跳板”。
陈放说,去年四川已出台《关于畅通南向通道深化南向开放合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规划纲要》出台,我们要精准对接、高效合作。”
陈放说,四川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要素市场,发挥着重要的经济集聚、物资集散作用。
【海南】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促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
与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
《政府工作报告》有两句话令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很是振奋:一句是“推进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另一句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在海南投资多年的朱鼎健关注海南发展,特别是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以来,格外关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相关情况。“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香港企业来说,可谓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朱鼎健说,自己将发挥“联络人”作用,结合国际国内资源,将更多国际优质品牌带入内地,助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助力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休闲湾区。
【广西】
全国人大代表、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六融”
“梧州是西部地区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发展区位优势明显,我们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力推动两广经济协作、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梧州市市长李杰云介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是“六融”:一是理念融,实现先进思想观念对接、先进管理模式对接、高效工作机制对接。二是交通融,初步构建了“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三是产业融,主动接受大湾区要素溢出,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四是生态融,加强与大湾区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合作。五是人才融,建立跨省区干部双向交流锻炼长效机制。六是治理融,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生态环保、社会事务等多方面的合作项目。
【江西】
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市长曾文明:打造江西对接大湾区的桥头堡
“江西省委全会提出:赣州要打造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市长曾文明说。
如何落实?曾文明如数家珍:赣州将深化赣州港作为盐田港、大铲湾港、广州港的内陆腹地港作用,同时加快建设配套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加快与大湾区优势互补,有序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瞄准大湾区高端市场需求,实施优质农产品供应工程,建设一批直供大湾区的优质农牧渔产品供应基地。
“赣州还将以赣州国际陆港为龙头,把赣州打造成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曾文明说。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颖川戴晓晓辛均庆
联动媒体:
湖南日报记者唐婷
湖北日报记者杨宏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淑宜
四川日报记者袁婧
海南日报记者罗霞
广西日报记者张冠年
江西日报记者魏星万仁辉
新闻推荐
新华社沈阳3月9日电小巧别致的古琴形盒子,样式精美的雕刻书盒、镶嵌白玉的手卷画盒和椭圆形的棋盒……记者近日了解到,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