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进行大会发言。在谈及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三位经济学家均表达了信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增速下降但增长质量提高
林毅夫直接以《为中国经济投上信心一票》为题发言。他认为,当前世界确实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变局都是“危”和“机”同生并存,应对得当将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在林毅夫看来,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固然有内部原因,但考虑到巴西、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高收入经济体,在同一时期也经历了增速下滑而且幅度更大,共同的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可能是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增长的质量显著提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强调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推行的国家很少,我国则推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3年的努力,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新动能加快成长,使得重点行业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林毅夫说。
展望未来,林毅夫表示,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当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两年,降成本和补短板的发力空间十分巨大。
做大做强经济发展的“底盘”
杨伟民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拥有近14亿人口,这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独有优势。我国人力资本丰富,储蓄率高,产业体系完整,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会催生新的增长点。深化市场化改草可以激发近14亿人的积极性、1亿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是我国最大的潜在生产力、创造力。”杨伟民表示,只要我们用长远眼光看当前形势,就不该丧失信心。“只要我们着力于用市场化办法激发需求、优化供给,潜在的增长就会转化成现实的增长。”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天的挑战本质上是成长的烦恼,信心不可动摇。”李稻葵建议:面对各种挑战,需以冷静、开放的心态合理应对;需狠抓改革,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宣扬奉献者;要久久为功,做大做强经济发展的“底盘”。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占文平吴少敏王彪
新闻推荐
外商投资法草案提请人代会审议:“保护投资力度之大超过现行法律”
本报记者王峰北京报道外商投资立法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