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街道“莞寓”青年人才公寓本报记者 郑志波 摄
春节过后,石碣街心公园成为了一个热门“景点”,成百上千的求职者纷纷涌到这里寻找新东家。虽然企业大多数招聘的是普工,但得知求职者马东明是一名学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时,众多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迅速围过来,加入“抢人”大战,纷纷抛出橄榄枝,给马东明罗列出了一堆就业福利和从业后的发展前景。可见,企业对高学历的技术型求职者可谓是求贤若渴。
这一幕,正是政府搭台为企业解人才之“渴”的关键招之一。
不久前,东城街道出台了扶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提出今年推出3000套人才公寓,解决人才安居问题;石排召开非公经济工作会议,出台招揽人才政策,全面提升企业人才培育;塘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优才人才数据库,增创人力资源红利……
在新形势下,一连串引才育才的红利足显镇街的求才若渴。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谁重视人才,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先机。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多个镇街,探究人才环境的新动向、新变化。
特点一:搭台牵线
40场招聘会吸引3000家企业进场选才
从2月13日起,一场场现场招聘会席卷各镇街,为企业搭建招工平台,满足当前企业用工需求。“春风行动”招聘会,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经过征集岗位信息,层层筛选,40场“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吸引了3000余家企业进场选才。
记者在石碣招聘现场发现,大部分企业的招工月薪待遇都在4000元以上,这一数据较去年有了一定增加,技术性较强的岗位月薪基本破万。为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应聘,企业的招聘广告上清晰列明了福利待遇,包括包食宿、购买“五险一金”、定期健康体检等,甚至还为员工设立子女托管中心,让他们安心工作。
员工流动性大是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遇到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政府亟须解决引才留才的直面问题。组织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线上线下加大招聘信息宣传力度,依托镇、村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发布招聘活动以及企业招工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各镇街加大对企业的人才服务,当好“红娘”牵线角色,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招聘会只是为企业服务的其中一种方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石碣分局局长陈小玲介绍说,举办招聘会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免费招聘服务,另一方面旨在为企业引进更多劳动力和人才,“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企业选才用才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各镇街还设立专门服务台,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服务、劳动争议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途径广泛发布岗位信息,帮助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有效对接。
特点二:政策红利
大派扶持企业揽才政策大礼包
如何为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加码发力?如何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多个镇街用实际行动和举措给出了答案。
上月底,东城出台了扶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82项政策举措干货满满。对于备受关注的人才问题,东城“诚意十足”,大派“鼓励港澳台人才创新创业”“为高层次人才购买100万元/人的商业意外险”“加快推进3000套人才公寓建设”等政策大礼包。
“帮扶政策很全面很实用,尤其是对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贡献奖励,将增加企业招引人才的筹码。”听完“东城扶持非公经济20条”的解读后,东莞博力威电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聪更坚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信心。
在日前召开的石排镇非公经济工作会议上,石排公布了39条配套措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39条彰显了政府真心真意帮扶企业的意愿,企业经营环境中的几乎所有因素,政府都有针对性地做出安排。在揽人才方面,该镇围绕人才培育、人才引进、教育保障、优化环境四大类进行扶持。
以人才引进为例,对引进正高职称、副高职称/博士、硕士分别给予一次性15万元、10万元、3万元生活补贴,高技能人才给予500元/月生活补贴。又如实施人才安居计划,安排300套以上人才公寓,对引进的特色人才且无自有住房的,享受租金减免优惠。
今年,塘厦将在科苑城建一个体育公园和一个人才公园。两座公园的建设在设计和规划上,兼顾城市更新建设,既要提升城市品质,又要便民实用。对标深圳人才公园,建成集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公共区域,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塘厦投资发展,招引更多的人才到塘厦生活就业。
特点三:人才服务
强化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镇街的行动不仅仅体现在政策奖励和硬环境上,而且在人才需求与培育上也做足文章,强化执行力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随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塘厦对人才产生了结构性的新需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塘厦提出建立塘厦镇优才人才数据库,强化中高端人才专才管理,制定人才跟踪服务政策,动态管理服务人才。塘厦将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优化提升创新人才引进工程,建立起政府与人才联系桥梁,形成人才支撑体系,当好人才创新创业最坚强的“靠山”,用好人才“引擎”,增创人力资源红利。
根据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各镇街积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实施“一镇一品”专业培训项目,自主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强化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以模具产业为支柱的横沥镇,于2016年成立了横沥模具技术培训学院,通过实施“万名创新人才计划”,举办“百名模具师傅培训工程”、企业冠名培训班、技术讲座等,已累计培养模具专业人才8000多人次,为横沥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东城、道滘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实施“首席技师”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解决企业生产操作难题,打造一支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
城市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人才是创新发展最宝贵的资源。随着多重利好人才计划的落地实施,将对镇街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闻推荐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12日电(闫淑鑫)对于吃货们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每天都能“逛吃逛吃”。但是,设想一下,当你正“大开吃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