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依托工业云平台,可以实现服装成衣的定制化生产:不用去门店,戴上VR眼镜,消费者便可足不出户选购衣品。虚拟试衣、个性定制、送货上门……中国工业互联网开创的产销新模式引发关注。(3月11日新华网)
在这个时髦跨界的时代,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恐怕不仅要会踏踏实实“低头走路”,偶尔也当诗意盎然“抬头望天”。就比如依托工业云平台的定制化成衣服务,若是过于低调地“养在深闺人未识”,喜新厌旧的消费者又如何“知否知否”?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平台越来越成为价值高地,模式越来越成为创新之源,捕捉经营堵点、预测行业风口,“数据红利”让线上线下的生产和经营发生着悄然的巨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这话翻译得更直白一些,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监管的手须“该出手时才出手”;二是新业态新模式要大胆向前走。这个时候,无论是新实体还是新电商,恐怕都要胆子大一些,声音豪迈一些,在历史唯物的寥廓天地,寻求更多的认同与追随。
有一点是肯定的:企业如果没有树立良好的“人设”,不仅误会和成见难以消弭,很可能反过来成为钳制其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之力。比如瑞银最新出了一份报告,认为在接下来的3年内,某新电商平台将至少维持60%以上的GMV年复合增长率。不过瑞银也指出,“薄弱的公众沟通能力,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短板。”换言之,在成熟商业模式和粗放沟通方式之间,成见与误解大概成了平台“不能承受之重”。当然,“公共沟通能力”这块短板,不仅让打假与扶贫路上的新电商未曾收获对等的商誉,同样也成为诸多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路上的“通病”。
比如悉心打造“新品牌计划”“扶贫助农计划”等,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精耕细作,但如果这种滴水穿石的功夫未能在公共沟通中成为点亮与助燃的要素,就既不能彰显示范效应,也难以形成良性闭环。反之,企业若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将价值追求与主流作为化为形象与美誉,则必然会间接拉动GMV,从而为更好的善举提供基本支撑,让更多企业乐于见贤思齐。
有人说,偏见与误解,大抵都是创新企业的宿命。正如某种意义上说,BAT的发家史,基本也就是舆论对其的原罪史。不过,刻板的成见有时并不会自动消失,这是一个渴望并悦纳沟通的时代。部委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体现的是权力伦理的基本逻辑;贸易国之间的沟通,是消解关税壁垒的重要环节;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防止代沟带来亲情隔膜的有效手段……企业在赋能的路上,偏好技术、钟情资本,皆是“人之常情”,不过,别忘了“公众沟通”也是生产力——告诉消费者你的价值观,起码容易走到同一条康庄大道上;告诉社会你的努力和改变,起码会更精准描摹出新时代中国企业的温暖画像。
古人云,言多必失。只是,当我们的企业学会好好说话、诚意表达、专业沟通,“言”也许会成为一件利器,内化为更深沉而持久的商誉生产力。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欢迎来稿:201w301@163.com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当前国内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空前火热,也逐渐走出国门:《三体》获得“雨果奖”,电影《流浪地球》海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