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南海大城工匠成果展上,市民在南海制造企业展区参观。(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位于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公园内的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引来众多参观者。(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在作客“两会青年说”时,盛赞南海举全社会之力倡导工匠精神,以城市最高礼遇、真金白银褒扬工匠精神的举措。
纵观南海发展历程,无论上溯数千年前点亮珠江文明灯塔的勇气,还是百年前点燃现代文明的火种,抑或40年改革开放辉煌成就,都是饱含匠心情怀的南海实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湾区内各城市合作与竞争正在全面展开。南海将以何种姿态迎接大湾区带来的二次腾飞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海未来的走向。
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南海再次瞄准制造业,兴起制造转型升级浪潮。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成为南海进击大湾区创新发展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萌芽
草根力量滋养的工匠精神
杨珍畅谈南海工匠精神,是从一个故事讲起的。
南海九江酒厂85后品酒师郭梅君,每天要品评超过50杯酒,只为识别出每一批酒中极为细微的差别,保障酒的口味和品质。为了保证感官的灵敏度,她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连饮食都要避免过重的口味。十年如一日,凭借严格的自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扎根一线的钻研精神,她成长为国家一级品酒师,而且申请了9项发明专利,获得4项授权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大大推动了白酒行业的技术发展。
杨珍说,工匠的故事在南海俯拾皆是。
在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的墙上,印有这样一句标语:“优秀的产品一定是优秀的员工干出来的。”这是南海民营企业深耕产业的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写照。
改革开放40年,南海强大的民营企业在多领域、多行业持续领跑,诞生了一大批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其中有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硅橡胶电力电缆附件和分接箱成套设备的生产厂家吉熙安电缆公司,也有数控皮革切割机产品整体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位的瑞洲科技公司等等。
而梳理企业的发展历程可见,工匠与工匠精神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2017年,南海命名首批30名大城工匠,行业涉及传统优势制造、战略新兴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些由民营企业中成长起来的工匠,自带着“草根”属性: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定力、主动推陈出新的匠心。在他们身上,折射的是南海工匠群体中勇立潮头、奋勇争先、不懈努力的精神。
去年,昭信集团有一批价值1000多万元出口日本的订单要在12月31日交货,但直到8月仍然有几个指标尚未达到验收标准。
“日本企业是出了名的高标准,对我们来说,每一个产品都是创新,需要重新设计。”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说,在那几个月里,南海“大城工匠”、广东昭信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培涛,带领他的工匠工作室团队全身心投入研发中,他们每天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甚至自动放弃周末休息,最终提前到12月25日交货,并实现了整个订单产品验收全通过。
“工匠精神是佛山这片民营经济之林顽强生命力的基因,因为有一大批工于匠心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民营企业才能撑起佛山制造半壁江山。”梁凤仪说。
南海大城工匠、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建武说,一些人认为把手头上繁复、单调的工作做好、做细就是工匠,是错误的。“这只是成为工匠的条件之一,工匠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
对于南海弘扬工匠精神、挖掘“大城工匠”,胡建武非常认同。在他看来,南海此举大大提高工匠们的社会地位,增加工匠们的工作积极性。
日前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25日,南海区实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约10.2万户,注册资金超2630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2.61%和55.41%。
育匠
专注制造品牌的成长曲线
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多次在与南海企业家交流时提出,南海要打造百年老店,一定要将品质、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担当。没有品质就没有质量,没有品牌就没有百年老店”。
命名大城工匠,只是南海从党委政府层面弘扬工匠精神迈开的重要一步。2017年11月,南海区首批20家大城工匠工作室获授牌,分别获得一次性10万元的创办补贴。
在南海区大城工匠命名大会时隔一年之后的2018年4月,坐落于南海城市核心区域的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展示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第一门户、广东规模最大的工业类展馆。2019年春节前夕,展馆门口还伫立起了一头代表“工匠精神”的工匠牛。铜牛采用一次性浇铸成型,历时300多个日夜的打磨,牛身嵌入了多个南海匠心企业的LOGO。在设计理念上充分展示了“工匠精神”以及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南海精神”。
从党委政府的角度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南海并非独家,但若从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育匠之举,南海率先走在了前列,工匠精神已然成为南海制造典型标签。
近年来,南海紧跟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实施“雄鹰”计划、“北斗星”等一系列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以匠心引领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用匠心打造更多南海的品牌企业、品牌产业,推动“草根南海”向“冠军南海”迈进,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生动力。
目前,南海积极引导铝型材、内衣、陶瓷、半导体照明、梭织面料产业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是全国唯一拥有五个知名品牌示范区的县区级区域。根据2017年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佛山陶瓷品牌为581.29亿元,南海铝材为201.38亿元,南海半导体照明为110.08亿元,盐步内衣为69.57亿元,梭织面料为30.36亿元。五个示范区价值评价总值近千亿,在全国县级区域中名列第一。
2017年底,南海又推动实施品牌企业行动计划,落实20条品牌计划增资扩产等政策,大力扶持区级品牌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入选品牌企业的标准上,对于体量的要求并不高,而是更加看重企业本身是否有做强、做大、做精的强烈意愿和基础,是否有明确的实现目标的路径,是否具有成长性。
今年1月召开的南海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再次提出:要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实施名牌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抢占行业话语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打造南海隐形冠军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新时代品牌企业。
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下,南海构建起面向世界的“品牌军团”,迎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已经拥有5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206家品牌企业,70家制造业“隐形冠军”,2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8家上市企业。同时,南海还有中国驰名商标63件,省著名商标152件,286件省名牌产品。
以礼遇褒扬匠心,以匠心铸就品牌,南海的育匠之路,呈现出一条良好的生长曲线。
赋能
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格局变化、新旧动能转换,在经济新常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时代变革与机遇中屹立中流,唯有以不变应万变。南海提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并深耕制造业,以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让工匠精神在产业的金字塔尖闪耀光芒。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海制造业传统靠土地、人力、资本要素驱动的生产模式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南海的企业除了面对消费者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还必须提升企业管理与产品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短板。
从深层上看,要让制造企业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仅凭民营企业自发的力量已显不足,亟待工匠精神的深度引领。
今年南海区两会上,南海提出要打造大湾区创新发展新高地,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掀起南海制造业转型发展新浪潮。要以制造业为立区之本,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全区掀起一场南海制造的品质革命。通过实施“腾云计划”等举措,搭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平台,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这也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下,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这样写到:“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大湾区下创新资源的流动,堪称南海“二次创业”的“核动力”。一系列创新平台的建设,对准的就是创新资源的磁聚。
在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看来,新的时代机遇已经到来。他认为,季华实验室落户南海,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启动建设,这些平台无疑将为南海经济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南海企业拓宽海外市场提供无限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传承更有意义,将放大时代机遇的效应。
“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管理,把专业镇打磨成有含金量的区域品牌,这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载体。”丁力说。
利用平台为创新发展服务,南海不应忽略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的潜力。数据显示,到2018年11月,展示馆开馆仅5个月就累计接待参观约7.2万人次,“朋友圈”不仅遍布广东省各市,还囊括了自北京、上海、重庆和香港、澳门等17个省份和地区,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国外客人前来考察交流。
放在南海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的格局下看,这有望搭建起南海通往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交流平台。它还有极大的可能成为一个创新资源流动与集聚的平台。
可以这样思考:以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化与协同发展为契机,佛山可否利用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的优势,以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计划每年超过10万参观者的频率,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衔接的节点,开展制造业创新应用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制造业领域,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其实是一个可以深度探讨与研究的话题。
文/佛山日报记者阳桦
新闻推荐
1764万人次因失信被限买机票 政协委员建议立法促催收阳光化
本报记者王海平北京报道导读王贵国建议,明确催收行业的监管模式是重中之重,在现行制度下可由人行或各级金融监管局作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