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医保局及“4+7”带量采购城市发布的文件,国内11个试点城市相继发布落实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细则,多地将于3月20日起生效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近日表示,“4+7”带量采购还会进一步扩大范围向全国推广。
带量采购给整个医药行业带来的震荡不可小觑,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这将促使医药零售走向差异化竞争。在近日国内首个“药品零售专业药学服务研究中心”成立活动上,原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向记者表示,医院受医保控费、零加成、药占比控制等政策的持续影响,药品向院外的流转加速已是趋势,这给药品零售带来机遇。
企业或转型零售放量,处方加速外流
从试点情况看,“4+7”带量采购降价幅度超出了市场预期,而根据发布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规则:“若不参加或不接受议价谈判的,该品种作流标处理,且将影响该企业在试点地区所涉药品的集中采购。”从这一点上讲,不参与或不降价的企业很可能将直接失去这11个城市相应药品的市场。
有统计显示,在带量采购这场博弈中,试点城市60%的市场份额已由中标产品独占,只有40%的院外市场留给未中标产品去竞争,大批药企的产品无法进入公立医院市场。
随着医保控费、公立医院药占比降低、医院药品加成取消、两票制改革、一致性评价实施、带量采购出台等多方面政策的不断推进,药品行业整体愈来愈趋向重“价”又重“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终端市场的占有率将进一步集中到部分企业,而分下来的市场空间也将进一步压缩,部分以医院终端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企业势必面临转型,从而转向零售市场。依照目前行业多数专家的看法,未来进入医院市场的品种数目将会大幅减少,这也将促使医院处方外流加速,零售市场逐渐崛起。
抛来的“绣球”,零售药店能接住吗?
处方外流给零售药店带来机遇,但药店们能否接得住这一抛来的“绣球”呢?
实际上,承接大市场的同时,药品零售终端也要面临更加严格的制度约束。焦作蓝十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红芳谈到,药品零售行业目前处于内忧外患的处境,所谓内忧一方面是专业药师缺乏,其次是药品方面,医院是零差价的,医药零售行业的价格是不能比医院高的。所谓外患就是,现在处方药外流使得医药零售行业竞争激烈,加上APP药房的模式,就连便利店也加入到药店的发展当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5年前,中国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将全面落实,一类药店仅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二类药店可经营非处方药、处方药(限制类药品除外)和中药饮片;三类药店可经营非处方药、处方药和中药饮片。而分类标准中占比权重最大的是人员配备。只有配备足够的药师及其他人才,才能被评为享有政策支持的三类药店。
而目前,中国45万家零售药店中,符合三类药店标准的不足1/6,提升零售终端服务人员专业能力,已经有可能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掣肘。“我们药店的专业药剂师缺口很大”,玉林制药营销副总经理刘守克介绍,“目前国内零售药店大概有45万多家,按照有关规定,一家药店要配两个药师,就要90万药师,但实际上我们的注册执业药师只有30多万,药剂师还缺2/3”。
零售药店要转型,变买卖关系为健康顾问关系
刘守克表示,成立“药品零售专业药学服务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培养,“我们今年计划培训6000名药剂师”。
同时,药店自身也要加速转型,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我们现在的药店主要功能还是卖药,药剂师的咨询只是一个辅助,日本的零售药店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刘守克表示,我们去日本考察时看到,他们的药店不仅卖药,还提供健康咨询,是付费制。
“零售药店要转型,变买卖关系为健康顾问关系”,康臣药业集团董事会副主席、总裁黎倩还谈到:从以往的药品买卖转变为提供健康顾问服务,通过向消费者提供药学服务,提供安全、合理用药指导,提升零售终端专业能力,增加患者黏性。
南方日报记者李劼实习生陈蔼洵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忠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21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健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