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乍一看,今年3·15晚会曝光的可能都是些新鲜事,但背后却都长着一副副老面孔,比如隐私安全、食品安全、坑娃产业等等。
其中,据3·15晚会曝光,为什么我们还会接到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呢?这些电话又是谁拨打的?原来秘密就藏在这个小小的“探针盒子”里。当用户手机无线局域网处于打开状态时,它会向周围发出寻找无线网络的信号,探针盒子发现这个信号后,就能迅速识别出用户手机的MAC地址,转换成IMEI号,再转换成手机号码。一些公司将这种小盒子放在商场、超市、便利店、写字楼等地,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个人信息,甚至包括婚姻、教育程度、收入等大数据个人信息。
“探针盒子”谈不上什么黑科技,比伪基站的技术含量低得多,功能就是抓取覆盖范围之内的手机MAC地址,传输到营销系统当中,一般就是20米半径,功率大的50米半径就了不得了。
最初这个系统的应用场景很简单,就是测试商圈的人流量,指导户外广告的投放与效果监测,听起来就很鸡肋,但这确实是大数据场景应用的起点。
其实不是这个“探针盒子”偷了用户信息,而是后面的“骚操作”中各种违法行为造成了用户信息泄露,并被不良商家利用了。用户数据中个人隐私通俗的讲就是敏感数据,数据脱敏,就是去隐私化,数据洗白,数据变形。大数据的商业应用绝大部分在是建立在数据脱敏的基础上的,此次被曝光的这些科技公司其实就是所谓的大数据“精准营销”公司,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就是数据没有脱敏,还更加恶劣的通过与外部数据碰撞,将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直接用于广告投放,而且投放的广告内容绝大部分都的违法违规的。(综合)
新闻推荐
去年收益率领跑的房地产信托产品依然备受投资者青睐。以上周为例,房地产类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为8.15%,本周新发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