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雪花”品牌闻名且今年自称“有质量增长”的华润啤酒,其公开的年报引来了关注和讨论。日前南都记者从华润啤酒公开的年报了解到,虽然该公司去年营业额有所上升,但综合溢利(净利润)和销量却出现双下滑。
提高单价、销量净利下滑、关停“低产能”工厂、加码布局高端市场……这是华润啤酒去年所进行的举措,尤其是在卡位高端方面,华润啤酒仍处于布局阶段,与喜力中国方面合作尚未有具体路径,即使转型高端,华润啤酒还面临与部分先行布局高端品的同行进行竞争。
净利下滑,关厂补偿花了快5亿
在啤酒上市公司中,日前率先公布2018年详细业绩的华润啤酒引起业界关注,南都记者留意到,该公司去年综合营业额为318.67亿元,按年增长7.2%,产品整体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升12.3%、公司的毛利同比增加11.7%。
不过相较营收增长和毛利上升,华润啤酒的净利方面却有所下降,该公司去年股东应占综合溢利(股东应占净利润)为9.77亿元,较去年下降16.9%。
而根据其2018下半年的未计利息及税项前盈利(EBIT)数据,华润啤酒不仅同比上年同期由盈转亏,下降465%产生5.99亿亏损。且即便不计入已确认的减值亏损,本身EBIT也从8.81亿元腰斩至4.36亿元。
对于净利润下降,华润啤酒方面解释,主要原因系运输和广告费用上升,导致整体销售和分销费用较2017年上升11.1%,同时年内推行了新的企业年金计划,2018年一次性计提员工费用约1.17亿元,另外该公司群年资产减值及存货减值9.61亿元和3.4亿元。
南都记者留意到,关闭工厂系华润啤酒方面提及的字眼,而这项亦对该公司净利带来一定影响。2018年度内,华润啤酒已停止营运13间啤酒厂,在此期间,华润啤酒补偿员工补偿和安置费用支出4.83亿元。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若包括2015至2017年关闭的10家工厂,截至2018年年底,华润啤酒已合计关闭啤酒厂23家,目前在该公司国内营运共计78间啤酒厂,年产能约2100万千升。
至于关闭工厂原因,华润啤酒在年报中解释,华润集团持续推动优化产能布局,去除低效产能,提高生产工厂的平均规模,对此,南都记者以投资者向华润啤酒港股证券部方面进行了解,对方回复亦与公告同出一辙:关闭工厂系“去除产能,提高平均生产规模”。
东北市场容量下滑导致销量下降
除了净利下滑外,啤酒销量下滑亦是被业界关注的部分。据南都记者了解,华润啤酒在2018年继续在提升销售策略,实行以提升销售质量和效率为主的精益销售管理等政策,但是在相关策略实施同时,销量却出现了下降。
据华润啤酒年报显示,其啤酒销量较前年同比下滑4.5%,为1128.5万千升,至于销量下降的原因,在于受东北市场容量下滑及竞争的影响,加上局部市场因为产品涨价造成销量减少。
资料显示,华润在1994年前后并购了沈阳啤酒厂,并以东北地区作为“大本营”开始向全国扩张,因此包含东北地区在内的东区一直系华润啤酒销售的重点地区,南都记者看到,华润啤酒东区去年营业额为160亿元左右,较前年增幅不足3%,甚至不如中区和南区10%的增幅。
“卡位”高端未完全落地
2018年我国啤酒产量为3812.2万千升,较前年增0.5%,业界看来,在啤酒产业产量趋于平稳的形势下,啤酒企业之间竞争由过去“跑马圈地”的价格战将逐步转变为高端产品的“卡位战”。
据南都记者了解,卡位高端亦是目前华润啤酒的策略。华润啤酒首席执行官侯孝海曾提出,要在雪花的产品和模式上推动转型升级。另外,华润啤酒还计划今年推出零售价10元以上的高端啤酒。
另据南都记者此前报道,除推出自有品牌的高端品外,去年8月华润啤酒就作价243.5亿港元向国际啤酒企业进行股权转让(11月完成),并以此获得喜力中国区业务并借此谋求“产品高端化”策略,不过截至目前为止,双方合作的具体方案目前仍未公开或落地。
不过布局高端后,华润啤酒暂未获得较大红利。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华润啤酒对高端产品的品牌打造和渠道拓展经验有所欠缺。即便成功收购了喜力啤酒的部分业务仍需要磨合,否则“带来的红利将很难释放”。
对于华润啤酒后续将如何发展?布局高端后红利如何兑现?南都记者将持续关注。
采写:南都记者贝贝
新闻推荐
▲首届北京国际电子烟加盟、分销、体验展览会上,工作人员使用电子烟表演“吞云吐雾”。近年来,电子烟因被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