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开启。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介绍,今年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数十位各国部长级以上高官和前政要,近百位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的高管,上千名企业家以及众多专家学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3月28日应邀出席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老挝总理通伦、卢森堡首相贝泰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热苏斯、韩国总理李洛渊将应邀出席年会。
据了解,今年年会会期为3月26-29日。围绕“共同发展共同命运”的主题,年会共设置了五大板块议题:开放型世界经济板块;多边主义、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板块;创新驱动板块;高质量发展板块和热点前沿板块。
此次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博鳌亚洲论坛四大学术报告。其中,《亚洲竞争力2019年度报告》(下称《亚洲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国连续6年稳居第9名。
访谈
南都专访《亚洲竞争力报告》起草团队代表张焕波:
“亚洲四小龙”发展与中国发展密不可分
《亚洲竞争力报告》发布当日,南都记者在年会现场专访了该份报告起草团队代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焕波。
指标若优化中国排名或会更靠前
南都:报告的五个维度中,中国在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状况两方面得分不是很高,为什么?
张焕波:这和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大有关。很多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按人均算的,基础设施指标有些是按密度算的。比如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连续多年排名世界前列,但是按照人均计算,排名就靠后了。虽然中国基础设施排名低,但进步较大,在数据可获得的条件下,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增加高铁里程等指标,应该提前几名。我国在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的指标排名靠前,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等在内的很多指标都是很靠前的。
南都:有观点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有专利,但由于在某些核心技术上的欠缺导致未能形成一个行业的完整链条,你怎么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张焕波:在传统技术路线上要实现弯道超车非常难,在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能达到领先水平就没有市场,成本会非常高。在一些革新技术方面,大家都处于同样的起点,比如新能源汽车、量子计算等,这些领域未来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更大。
在传统行业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但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创新教育,要从传统的知识性输出的教育方式向启发式培养转变;其次要提供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尤其在底层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上,一方面需要市场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通过财政性资金弥补缺口;此外还要利用好国内国外的人才,企业方面要从长远考虑如何利用人才,如何培养一个百年企业。
中企高质量发展要抓品牌关和技术关
南都:“亚洲四小龙”连续八年都位列排名的前4,它们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焕波:“亚洲四小龙”竞争力在五个维度大都表现不错,特别是创新方面,这几年都开始加快了速度,抓住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例如,韩国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开始加快转型,注重研发投入和品牌培养,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性,积极培育世界级大型跨国公司。韩国一些大型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一直保持活力,创新的速度很快。中国要发展,未来确实还需要培养很多跨国企业。同时,“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实际上与中国发展密不可分,搭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真正实现了共同发展,享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红利。
南都:目前中国有哪些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如何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焕波:中国很多企业发展势头都比较好,比如华为、格力、海尔等实体企业。要成为国际一流的跨国企业,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品牌是否具有世界影响力;第二,是否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第三,是否占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市场。这三者要同时具备。
链接
《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报告》:
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昨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报告》(下称《报告》)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亚洲区域一体化有加快的趋势。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贸易便利化协议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使得这些地方逐渐形成更加紧密的价值链分工。这种转移使投资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引发贸易关系更为紧密,最终会带来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合作。
亚洲(直接)投资内部依存度创新高
《报告》指出,亚洲(直接)投资的内部依存度创历史新高,从52%提高至55%。其中,中国外资对亚洲的依赖程度达到84%,既是历史最高点,也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中最高。
具体来看,中国外资对亚洲的依赖程度从2016年的79%提高至2017年的84%,印度尼西亚保持了对亚洲资金70%以上的依存度,居第二位。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本身就是亚洲区域价值链健康发展的结果。中国境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的双向健康发展对亚洲地区形成更紧密的生产链合作及更合理的布局都有一定好处,对中间产品贸易的顺利增长也可能有促进作用。
《报告》指出,2017年起亚洲进口情况出现明显好转,去年这一势头进一步增强,且亚洲经济对自身的依存度大幅提升。2018年前8个月,亚洲绝大多数重要经济体进口均取得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并超过13.4%的全球平均增长率,其中进口增长最快的是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崔凡认为,进口快速增长是否会挤压国内供给需要看具体情况。“这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有的最终消费品领域,如果国外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强,关税下降后可能会有一部分国内生产被替代。但总体上看,进口扩大可能会提高国内的生产能力供给方的整体竞争力。因为企业接受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使很多产业的生产和出口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亚洲经济体一体化进程加快
《报告》还透露,亚洲经济体积极促进一体化进程,2017-2018年17个新协定签署,70个双边协定正在进行中。而自2013年5月开始的RCEP谈判也出现加快的势头,下一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全面谈判将于2019年5、6月在澳大利亚举行。
崔凡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指出,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重新调整的重大时期的边缘口,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近几年开始加速加工装配制造业环节的转移。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在沿线国家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贸易便利化协议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使得这些地方逐渐形成更加紧密的价值链分工。这种转移使投资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引发贸易关系更为紧密,最终会带来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合作。
《新兴经济体发展报告》:
多数“新兴11国”GDP增速放缓
昨日,《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下称《报告》)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新兴11国”(E11)的GDP增长率约为5.1%,略低于2017年的5.2%,经济增长略微放缓。
“新兴11国”(E11)是指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1个新兴经济体,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报告》分析发现,2018年E11的GDP增速有所放缓,除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外,其他E11国家的GDP增长率均出现下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兴经济体GDP增速放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外部来看,国际经贸环境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美国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调整给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从新兴经济体内部看,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之下,新兴经济体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在不断凸显。
不过,徐秀军也强调,E11的经济增长动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展现,长期来看,新兴经济体仍有比较大的增长潜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现都启动了新一轮改革,随着改革效应的释放,有望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报告》研究团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指出,贸易增长是E11能在2018年维持5.1%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徐秀军建议E11应加强多边合作,发挥WTO等多边经贸合作框架在应对保护主义方面的作用,并挖掘新兴经济体之间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他还表示,新兴经济体应推出更开放的政策,让对外开放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影响。
05-06版统筹:南都记者卜羽勤
采写:南都记者卜羽勤傅晓羚发自海南博鳌南都记者李飞吕春荣实习生宋承翰吴单发自北京
新闻推荐
去年是8K的“概念年”,今年面市的机型将越来越多。(图片来源:新华网)在刚结束的AWE2019(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