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间,中信银行发布2018年年报,年内营收达到1648亿元,零售业务表现亮眼,贡献超三成营收。已经发布年报的四家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仍旧强劲,向来以对公业务见长的浦发银行,零售业务也出人意料的成为营收贡献第一大板块。
搜狐财经“公司深读”关注到,尽管各家银行都加快了加强或转型零售的步伐,但2018年,作为零售业务中重要组成板块的信用卡业务,贷款质量有所下降,不良率上升的范围从持平到1个百分点不等。
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2018年,四家银行共计增加了99.65亿元的不良贷款,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更是较2017年翻了近一倍。
具体来看,2018年,招商银行零售营业收入1258.46亿元,同比增长16.11%;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收618.83亿元,同比增长32.53%;浦发银行零售业务营业净收入663.26亿元,增幅16.15%。
刚刚发布年报的中信银行,2018年营收达到1648.54亿元,其中零售银行业务占据34.7%的份额,税前利润方面,零售银行业务贡献了157.32亿元,占比29.0%。
2018年,中信银行新增发放信用卡1748.61万张,同比增长43.44%,截至2018年末,累计发放信用卡6705.69万张,比上年末增长35.27%;信用卡贷款余额4420.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63%,较2015年末增长超过150%。
信用卡发卡量猛增的背后,是客户逾期贷款的情况持续增加,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的风险持续加大。
2018年,中信银行不含信用卡贷款的零售信贷不良率为0.64%,较2017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不含信用卡的个人贷款中,不良余额为66.74亿元,较2017年末减少5.83亿元。
但从信用卡贷款看,截至2018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达到81.95亿元,较2017年末的41.22亿元翻番,增加额40.73亿元。不良率达到1.85%,比上年末上升0.61个百分点;信用卡逾期贷款158.50亿元,逾期率3.59%,上升0.84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表示,信用卡贷款不良率的上行,主要是由于市场上“共债”现象的增加,即即个人消费者同时向多家金融或类金融机构借款的现象日益增多,同时受宏观经济和监管环境的影响,导致共债客群资产质量出现恶化并波及了信用卡行业。
为解决信用卡不良资产,中信银行在2018年累计发行信用卡分期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1052.66亿元,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14.33亿元。2018年,中信银行共计核销不良贷款469.4亿元。
同期,以信用卡为金字招牌的招商银行,2018年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1.11%,未见下降,与2017年持平。但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由于信用卡贷款的整体余额增加,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从2017年的54.7亿元增加到了63.92亿元。
浦发银行2018年的信用卡业务进展较中信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截至2018年末,累计发卡56522万张,同比增长37.26%。与此同时,2018年末的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78.32亿元,较2017年增加23.06亿元,不良率1.81%,较上年末上升0.4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回升。
在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中,信用卡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62.47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26.64亿元。
在平安银行的年报中,同样提到了“共债”现象,“本行自2017年底开始已前瞻性地进行风险政策调整,重点防范共债风险”。
上述四家银行在2018年增加的信用卡不良贷款共计达到了99.65亿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788.61亿元。天风证券2018年末的研报表示,2018年三季度信用卡逾期明显抬头,浦发、光大、平安近两年大量集中投放信用卡,适逢经济下行,其风控效果有待观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辛继召香港报道导读51信用卡发布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收入28.12亿元,同比增长24%;溢利2.17亿元,2017年为亏损13.7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