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诗柳
回购均价每股18.3元,却以每股1元的价格卖给员工……中来股份近期披露的这份员工持股计划相当阔气。但因为146名参与对象中包括了7名董监高成员,为此中来股份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说明“1元”受让价格的合理性。
这并非中来股份第一次做出如此令人瞠目的操作。去年7月,中来股份董事长林建伟曾倡议员工增持并承诺兜底,但在今年1月,林建伟夫妇却双双通过减持套现。与此同时,由于行业竞争趋于激烈,中来股份2018年业绩令人担忧,净利润大降逾五成。
7位董高监获利可超500万
本周,中来股份披露了2019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草案称,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来股份拟将251.55万股的回购股份,以每股1元的价格出让给146名员工,包括部分董监高、核心技术及业务骨干人员。
这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说是十分阔气,因为每股1元的受让价格,相当于中来股份回购均价打一折后再打五折。梳理公司公告可知,拟出让股份主要来自中来股份以往的一项回购计划,而截至2019年2月28日,中来股份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自家公司股份数量为543.55万股,其中,回购最高成交价为19.50元,最低成交价为16.11元,累计支付的总金额为9960.47万元。粗略计算,上述回购股份的均价为18.32元。
让人质疑的还有其参与对象。按计划,这份持股计划的资金主要来自员工的自筹资金及合法薪酬。中来股份董事、副总经理、监事共7人合计出资31.5万元,占比为12.52%;其他符合条件的员工认购总金额不超过220.05万元,占比为87.48%。
以回购均价计算,这7名董、监、高人员持股总价值为576.97万元,扣除1元/股的投资成本后收益为545.47万元;而以昨日20.88元的收盘价计算,收益则超600万元。
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定价合理性
“亏本支持员工持股计划”的操作,立即引发了深交所的关注。周三,深交所对中来股份下发了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员工持股计划受让价格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并质疑公司选择员工持股计划而非股权激励的方式,是否为了规避相关规定对授予价格、授予对象的规定。
对于员工持股计划超低的出让价格,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认为,实际上所有的股权激励或者员工持股计划,都有公司股东向员工“让利”的成分。市场质疑中来股份,主要是出让价格非常低,存在公司资产向员工转移的嫌疑。在监管层面上,交易所是正常询问其中定价的合理性。但就法律层面上说,若中来股份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该方案,就相当于公司股东同意向公司员工“让利”。从法律的角度看,的确没有造成违规,所以后续的关键在于股东大会的审议结果。
不过,另一接受记者采访的律师就直言“差价这么大,显然就是给他们直接的奖励。”不过,他也表示,最终结果要看股东大会是否同意。
兜底增持后董事长转身减持
公开资料显示,中来股份为光伏集成产品制造运营商。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暂停普通地面电站指标发放、分布式光伏规模受限同时降低补贴。受此影响,光伏板块大幅下挫,中来股份股价出现连续跌停。因此,在去年7月,中来股份董事长、实控人林建伟倡议员工增持公司股份,并为此做出兜底承诺,表示员工在增持期间内买入公司股票超1000股,若一年后公司股价仍低于增持均价,其本人会使用自有资金对亏损部分予以全额补偿。彼时,林建伟强调,补偿金额不存在最高金额限制。
随后34名员工响应了林建伟的号召,以21.04元的均价增持了19万股。如今8个月时间过去,按最新收盘价计算,这一兜底增持仍处于浮亏状态。有意思的是,董事长一边呼唤员工进场支援,一边却与妻子发出减持计划套现离场。今年1月初,中来股份披露公告称,控股股东、实控人林建伟、张育政拟公告发出三日之后的6个月内,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48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现有总股本的1.99%。Wind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21日,两人合计减持了430万股,参考市值6682.22万元。同时,两人还将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华君实业转让17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30%,交易作价2.65亿元。
有迹象显示,这一减持或许是实控人林建伟高比例质押下的无奈之举。截至去年末,林建伟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持股比例为96.15%。根据减持进展公告,上述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430万股最终是地方国资企业接手。
2018年净利润腰斩
一系列令人膛目结舌的操作之下,中来股份的业绩也颇让人担忧。本周二,中来股份2018年年报出炉。报告显示,中来股份去年全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6.99%和51.37%。
中来股份解释称,业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一季度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多雪天气导致开工不足,影响公司电池、背膜产品销售量及分布式电站的安装量。加之国家政策的调整加剧了行业竞争,公司调整产品价格,从而导致营业收入出现下降。此外,大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年的经营业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包慧杭州报道2018年是民营企业遇到困难较多的一年,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浙商也是对市场反应最为灵敏的一个群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