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98%以上的小农户,如何在现代农业的新路中找到发展空间?适度规模经营和小农户家庭经营如何协同发展?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通常来说,一个行业涌入的劳动者越多,则这个行业的技术迭代就越慢。个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人力资本供应旺盛,则个体的劳动报酬就越低廉,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就越弱。这也可以理解为,人口规模红利对以技术进步为特点的现代化产生的“诅咒”。历史上,中国之所以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却没有出现以工业革命等为代表的划时代变革,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超大规模的人口基数,难以更好地激发出技术变革的动力。放在今天的视角下打量,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背后都几乎伴随着机器换人等趋势的演进,尽管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被逼无奈,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行业的就业者容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数量。
现阶段我国有多少农业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乡村常住人口虽同比下降2.19%,但总量仍有5.64亿之多,占到全部13.95亿人口的40%。需要看到,乡村人口不全是纯农业人口,但无疑农业人口占了多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可能至少在20%以上。据中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只占全国经济的7.2%,与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并不相配,这也说明农业的产出效率和附加值偏低。作为对比,美国有3亿多人口,其中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仅占约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到1%,农业产值占到了美国经济的1.2%,与人口占比基本持平乃至略有超出。美国是农业大国,或许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未来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趋势如何?答案是乡村人口还将持续迁徙,进一步向城市集中。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比约为60%,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例约为70%,城市人口依然有提升空间。某种意义上,城市化与农业的现代化是共生互促的关系。如今产业发展愈发依赖资本嵌入,农业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以规模化集约化撬动效率提升的转型路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农业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而这一定程度会将部分纯农业人口挤出。而尚在演进的城市化可以为这部分农业人口提供出路,农业人口进城可以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者、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显然,集聚是对城市而言,更多是一种城市话语的表达体系,转换到农村现代化的叙事语境下,或就可以称之为“在离散中走向平衡”。诚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命令。但从市场规律出发,宜顺应农业现代化的趋势,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或提升知识储备、扩大经营规模,朝现代职业农民转型,或从“农门”跳出,投入第二和第三产业。
(胡一刀,时评人)
新闻推荐
在昨天IT领袖峰会“万物互联新动力”主题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随着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从人与人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