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记者 陈雅菲
上月底,火锅餐饮行业的两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了年报,均取得了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但记者发现,两者在营收、翻台率、人均消费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企业在2019年的发展,两者都提出了相同的方向,即加大外卖业务布局。业内人士指出,在“懒人经济”盛行之下,火锅外卖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高端品牌凑凑首次扭亏为盈
3月28日,呷哺呷哺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报告。公告中显示,公司在报告期间实现营业收入47.34亿元,同比增29.2%;净利润4.62亿元,同比增长10.1%。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1998年在北京创立,是一家小火锅餐饮品牌。
对于营收的增长,其在公告中解释称主要来自门店的大幅扩张和客单价上涨。2018年,呷哺呷哺总计开设195间餐厅,其中包括168间呷哺呷哺餐厅及27间凑凑餐厅。截至目前,呷哺呷哺在国内总计拥有及经营886间餐厅,集团大部分营收来自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呷哺呷哺旗下的高端品牌,凑凑餐厅去年首次扭亏为盈,营收从2017年的1.17亿元增至2018年的5.55亿元,增幅达374.9%,净利润也由2017年的亏损2440万增至2018年盈利6480万元,呷哺呷哺布局中高端火锅市场初见成效。
业内人士指出,凑凑餐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呷哺呷哺在中高端产品线的布局,依靠凑凑餐厅的火锅加茶饮的新模式为呷哺呷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呷哺呷哺方面则表示,凑凑餐厅处于新业态扩张期,业态模型还在打造当中,今年将保持开店速度。
火锅上市双将差距较大
与此同时,另一个火锅上市企业海底捞也在近日发布了年报。但记者注意到,呷哺呷哺和海底捞作为火锅餐饮的仅有两家上市公司,两者在营收、翻台率、人均消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海底捞去2018年正式登陆港股,这也是海底捞上市后披露的首份年报。
年报显示,2018年海底捞总收入169.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5%;净利润16.46亿元,同比增加38.1%。餐厅营收是海底捞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为97.2%。而餐厅经营收入主要得益于2018年新开业的200间门店所产生的29.187亿元收入,以及2017年开业门店的营收。
记者梳理两家财报发现,呷哺呷哺营收额不足海底捞的三分之一,但门店数大约是海底捞的两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翻台率和人均消费存在着较大差距。在翻台率上,2018年海底捞线下门店年内平均翻台率为5次/天,而2018年呷哺呷哺平均翻台率为2.8次/天,比2017年的有3.3次/天还有所下降;在人均消费上,海底捞顾客人均消费为101.1元/人,而呷哺呷哺餐厅的顾客人均消费53.3元。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呷哺呷哺和海底捞的经营模式和目标群体大部分都不一致,存在差距也是理所当然,早前呷哺呷哺推出凑凑餐厅也一度被业界认为是对标海底捞的举措。呷哺呷哺在布局中高端产品线的同时,实现运营模式上的创新也尤为重要。
今年继续发力外卖业务
尽管两者在多个方面仍有所差距,但对于接下来的布局两者在财报中均瞄准了同一个方向,即外卖业务。记者了解到,,两节企业的外卖业务在去年均得到了高速增长。
呷哺呷哺在财报中提到,2018年为了扩张外卖业务,呷哺呷哺推出了食材外送及即食火锅业务呷煮呷烫,发展新外送品类并快速布局,截至年末外送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3.3%。其表示,2019年呷哺呷哺将通过“呷煮呷烫”占领外卖市场。海底捞也表示,2018年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7.9%,主要由于外卖订单尤其是混合迷你火锅订单数量的增多。未来将继续战略性拓展餐厅网络,持续发展新品,着力外卖业务。
艾媒咨询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火锅市场外卖销售、加工零售、酒水饮料和包间等营业额都发生了变动,呈上升趋势。其中,外卖销售额变动率达到12.4%,高于正餐市场外卖销售额,说明2018年即时配的发展送给火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业内声音
火锅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不高,容易被模仿和复制,市场增长迅速。在懒人经济盛行之下,餐饮外卖市场也将越来越庞大。火锅企业若想重点发展外卖业务,也需要重塑外卖产品的成本结构,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且保证食品安全问题。
——资深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
随着消费升级,食品安全、管理服务等已成为基本需要,新生代消费群对个性化、自主化以及社交聚会氛围都有更高追求,这些均是火锅企业谋求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资深食品产业分析师、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维实习生郑敏芳北京报道混改加速时光新一批混改名单下发在即,资本市场已经先知先觉,不少资金潜伏在其中,尤其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