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谭玉在《经济日报》刊文指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热门IP不断出新,不少文创产品成为“网红”,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神经。对此应保持清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新意”点缀,也需要科技“加持”。
文化创意应保持创新有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合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创产业的从业者应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感知、认识,并抱有敬畏之心。在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利好频出的大环境下,一些房地产企业也注意到这个“香饽饽”,设立或收购文化创意产业,但此类企业的文化基因沉淀不足的现状也不免令人担忧。文化创意产业的体系管理和规范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让更多文化素养强、文化积淀深厚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更多机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消费应避免滥用情怀。文创产品承载着与消费者有共鸣的话题、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往往可以“一呼百应”,但有些文创企业只是以情怀为噱头,并没有真正为产品注入灵魂、注入内涵,造成文化创意园“千园一面”、文化创意产业“分散无力”,这样的文创产业不能说话,不能讲故事,反而将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怀”变成了营利手段。如何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性与服务性的关系,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思考。
文化传承应巧借时代新风。“互联网+”时代为传统文化迅速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筛选和再造,变得更加大众化和生活化。随着5G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将带来更新颖的文化体验。
当下,深入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文创产品在成为“网红”之后,前路仍旧漫长,更应该不断创新,给消费者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推动文化资源更好为人民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慧实习生赵炜北京报道“没有山没有水”的北京南城大兴区如何发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又称第二机场)主体工程6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