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颜庆雄
引子: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13个新职业。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如今,这些称谓已成为国家认可的新职业。这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既有时下热门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员等,也有适应传统行业变化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农业经理人等。为何设置新职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提供者,学校应当如何响应?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王玥
■ 嘉宾:肖俊(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傅子恒(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 )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职业
主持人:设置13个新职业的背景是什么?新职业新在哪儿?
肖俊:设置13个新职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力资源的专业性与市场匹配起来,是为了反映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新职业之所以新,主要因为这些新职业是新产业出现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之后产生的新需求。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旧(传统)产业逐步淡出,与新技术相关的新产业日新月异式地涌现,传统产业中的技能已不能满足新产业的需要,市场亟需掌握新技能的人力资源,因此新职业不断出现。
傅子恒: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与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政府社会规范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步伐加快,许多新业态不断应运而生,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与规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职业,亟需重启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此次新职业的发布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的潮流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折射、反映和要求。这十三个新职业之“新”,可以用几个“高”字进行简单概括。即新职业具有适合时代特征的高新技术含量、高度的专业分工、普遍的高学历以及高度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要求这几个特点。
熊丙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人工智能”一词,并首次提出“智能+”。人工智能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赋能实体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兴职业,及时发布新职业,有利于培养相关职业技术人才,促进产业和行业发展。
新职业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传统职业提升、改造、变迁方面的变化特征
主持人:这些新职业反映了哪些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傅子恒:此次新的职业变化反映了以下三个方向的新趋势变化特征:首先,它反映了科技进步在互联网信息与数字化生存方面新的潮流变化。像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剂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这些新的职业岗位契合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变化;二是反映了科技发展对传统职业提升、改造、变迁方面的变化特征。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工业机器人对传统人工机器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无人机在植物保护、测绘摄影、高压线缆、农林巡视以及物流等领域对传统人工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农业经理人对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模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三是反映了信息消费与国际交往方面的新变化。电子竞技员这一职业被认可,反映出在国际交往扩大背景之下,国际赛事日益增多,计算机竞技项目迅猛发展催升的新需求。
熊丙奇:这次发布的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人工职能、大数据工程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广泛使用、快速发展,推动了职业发展。人保部发布新职业,也是为学校培养人才、用人单位招聘、管理人才,劳动者选择职业提供指引。
肖俊:新职业的出现一定是与新技术相关,是新技术催生了新产业,新产业催生了新职业。最近几年我国的通讯技术进步发展神速,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新职业。这些新产业创造了数量客观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兴职业。创设新职业,有助于为年轻人在新兴经济浪潮中铺设一条具有确定性的职业发展路径。
新职业发布对社会就业和高校相应的专业开设,以及学生的专业选择可以形成有力、有用与正确的引导
主持人:随着新职业的发布,各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新专业,这会对学生选专业和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熊丙奇:各高校开设专业,必须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不能盲目跟风,如若开设有关专业,必须办出本校的特色,否则盲目举办很可能导致新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近年来撤销的专业有不少就是当初盲目跟风举办。而学生选择这些专业,也必须理性,首先要分析本人的兴趣、实力,其次要了解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不要以为新增专业就一定是热门的好专业,只有学生理性选择,才能倒逼大学理性开设专业。
肖俊: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向滞后于市场,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从教育理论上说,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太实用化,应着重于知识学习而不是技能培训。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校完全不关心市场变化。新专业大多是与时下时髦的新产业有直接关联,也与国家宏观层面制定的产业规划的未来趋势有密切关联,意味着就业形势会比较理想。因此这两年高校新专业一度成为大学新生眼里的“爆款”专业,受追捧的热度居高不下。在志愿填报时,高校专业出现了新的“冷热”不均衡,那些偏重新技术、新经济的实用的专业明显热得发烫。
目前正处于新一轮专业转型时期,新职业的确有比较明显的就业优势,但是随着产业迅速发展,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将很快趋于饱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将会有新产业带来新的职业。这说明产业和职业也具有潮汐现象,大学新生不可能把握这种潮汐变化,盲目追求新专业是不理性的,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专业比较恰当。
傅子恒:新职业发布对社会就业以及高校相应的专业开设,以及学生的专业选择可以形成有力、有用与正确的引导,而高校新专业的开设则反映了各高校自身的学习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与趋势变化的敏感度与把握度,也是高校顺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检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一定时期的新职业,随着时代变迁可能会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岗位需求会大为减少;有的则可能会被其他职业或者机器替代而消失,不再成为一种职业。对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上还专业选择上,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这一批新职业具有高度的科技与专业技术含量与要求,尤其需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知识背景,这一背景对高校师资形成引导,同时也对学生在中小学基础知识方面将产生一种前置性引导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次新专业的发布也将会强化全社会新一轮对理工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追求与掌握的热潮,优化与提升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思辨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清清北京报道对于半导体行业巨头而言,2019年注定将不会太平。4月4日消息,三星电子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初步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