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海就
只有当制度结构不断改善,也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垄断走向竞争时,经济结构才会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结构”涉及“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这两个概念。经济结构是由不同的生产阶段构成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一词生动地说明了经济结构的含义。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活动比较直接单一,比如直接用双手捕鱼。现代生产活动的重要特点就在于生产的迂回性,就是说,不直接用手捕鱼,而是先生产出渔船和渔网,然后再用渔船和渔网捕鱼,捕鱼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迂回生产延长了生产过程,增加了生产的阶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见,生产结构的思想不仅仅简单地强调人类的分工,而且还强调人类劳动分工的深化,在斯密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
人们通常用“产业”或“产业链”来说明经济结构。比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就是对经济结构的表述。还有,在考察国际贸易问题时,人们会说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如从事研发设计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从事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加工制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表现为在产业链上的爬升,即从低附加值产业走向高附加值产业。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差异性,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比如现在人们不再需要黑白电视机,那么黑白电视的相关生产环节就消失了,人们需求的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更替。二是生产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技术进步。新技术推动经济结构变化是很显然的,人类社会的几次工业革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两个方面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事先设定一种“最优”的经济结构,然后要求政府按照这个最优的结构去实施。其原因在于,该国可能根本没有实现这种理想结构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那么,什么才是“经济结构”的中肯问题呢?“经济结构”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说,经济结构提出的是这样的问题,即这种经济结构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和其他要素的潜能?是充分地发挥了这种潜能,还是压制了这种潜能?这显然是与经济制度有关的。
具体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经济结构”问题,即由于不合理的制度,使得经济结构偏离于合理制度下本该有的经济结构,从而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产生不同于合理制度下的本应该产生的后果。这也意味着事实上经济结构问题与制度结构问题有关。
和经济一样,制度也具有“结构”的特征。比如,在不同的经济领域,有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比如计划经济有与之相应的经济结构,而市场经济也有相应的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它们都与该国的制度结构相关。制度结构不同,经济结构必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那么制度结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认为,它源于对经济的错误认识,即把“破坏市场的制度”视为“对自己有利的制度”。这里,“破坏市场的制度”实际上就是“不合理的制度”。这种制度产生对大众福利不利的经济结构,使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扭曲的制度结构将扭曲经济结构,其消极后果不仅是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比如使经济增长率下降,还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的财富分配,因为在这种制度下一些人并不是通过创造财富获得收入的。只有当制度结构不断改善,也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垄断走向竞争时,经济结构才会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相反,假如经济制度僵化,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对经济的错误认识,是破坏性的制度结构长久存在的根源。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新闻推荐
中国网财经4月8日讯据财政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今日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监管强化纪律约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