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涉及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的产业活动。其中,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生产过程)被列入淘汰类产业的名单中。
根据《征求意见稿》,淘汰类产业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记者注意到,在淘汰类中的第十七项“采矿”中,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被列入其中,与一些产生毒害气体、环境高污染的化工生产技术归为一类,属于“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类目。这也意味着“挖矿”被列入市场准入行业的“负面清单”当中。
“挖矿”是获取虚拟货币的计算过程,本质是争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公开记账系统的记账权。
《征求意见稿》还为全部淘汰类产业中给定了一个明确淘汰期限,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属于应“立即淘汰”的产业。
虚拟货币交易平台OKCoin工程院高级研究员孔德云向记者表示,虚拟货币“挖矿”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却不能产生实际价值,“建议通过规范或收缩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积极退出”。
此外,香港大学金融科技实验室副主任、数字货币研究组组长熊昊分析称,与全球市场相比,国内部分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电价低,还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少数虚拟货币“矿场”通过伪装成高新技术企业获取政策优惠,对能源和人才资源都造成浪费。
随着虚拟货币“挖矿”被列入淘汰产业,虚拟货币的价格波动也引发业内关注。熊昊表示,对虚拟货币“挖矿”产业出台政策限制,是供给端的有效管理。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币价上涨。建议有关部门继续跟进,综合监管和治理。
南方日报记者张艳彭琳
新闻推荐
养殖户在使用肥水产品后务必勤巡塘。莫景文摄南方农村报讯3月底以来,湖北、湖南接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