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近日与澳门大学正式签署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协议。该项目在土木和电信两个学科领域试点,面向两校正式入读的在册在籍本科生招生。学生在本校完成2年学习后,将赴对方高校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完成相应培养计划后可同时获取两校学士学位。
世界上最重要的湾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同时也是全球性的国际人才港。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人才是关键。人才从哪里来?其一,筑得“暖巢”引凤来,打造发展机遇洼地,吸引“过江龙”。据某招聘平台日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显示,大湾区当前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昭示大湾区活力十足。其二,耕好“责任田”,种出“好苗子”,利用大湾区高教资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在人才供给议题中,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各有特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获得1+1+1>3的放大效应,一方面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提高大湾区联合研发水平,攻克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关键技术,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融则两利,合则共赢。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包括: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等。华南理工大学与澳门大学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协议的签署,正是顶层设计精神的具体落实。毋庸讳言,目前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广度、深度还是规模、成效,都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粤港澳三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客观上使得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既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理顺合作机遇,为教育合作发展铺平道路,也要在高精尖研究中心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共建、教育科技信息服务与合作平台建设、高等学校科研经费使用和人员往来便利等方面着力,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改革,共同促进愿景实现。
(练洪洋)
新闻推荐
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11日电(高晓锳)伴随着“颜值经济”爆发,“互联网医美第一股”即将诞生。4月9日凌晨,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