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处方药政策从2012年开始讨论至今仍未有答案,一度成为悬在医药电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在医药分家、药品零加成、“4+7”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加持下,处方外流大势越来越明显。
4月8日,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开幕。在111集团与武汉市黄陂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互联网+医药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上,111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表示,目前中国的药品流通行业存在多层级、碎片化的问题,导致行业低效、不透明,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大众买单。“4+7”带量采购政策将促使处方外流,给互联网医药带来新机遇。
医药市值半年蒸发近五千亿国产创新药迎来新机遇
去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试点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简称4+7城市)。上述城市的公立医院对中标的药品采用集中带量采购的模式,被业内称为国家级的药品“团购”。首批25个进入4+7带量采购名单的药品,以量换价,平均降幅达到52%,最高降幅甚至超90%。
“4+7”政策落地后,短短半年医药上市公司市值跌了将近5000亿,被业界视为“重磅炸弹”。广州白云山医药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裴泽建在会上指出,“4+7”带量采购政策之后,对于过期专利药、单独定价药及原研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面对这一形势,有实力的药企一定要花更多资源投入创新药研发。而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来说,则要想办法控制成本取得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生存和发展下去。
国产创新药被寄予厚望。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指出,中国过去以仿制药为主,原创药、专利药在市场上占比不到20%,以进口为主,但这一情况过去几年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麦肯锡今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医药创新已经从世界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在资本助力下,基石、君实、百济神州等在内的多家创新药企在香港上市。以百济神州为例,2018年的研发投入高达45亿元人民币,50多个临床试验在中国和全球同步展开。吴晓滨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有望研发出3—5个重磅药品,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颠覆国际上创新药高价的模式。
“4+7”带量采购也给跨国药企带来挑战,在首批25个进入采购清单的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占了大半,原研药屈数可指。礼来中国首席市场官徐莉坚表示,“4+7”政策对于中国医药市场绝对是件好事,可以实现“腾笼换鸟”,让医保资金实现更广的覆盖。对于跨国药企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将创新药物更快带到中国。同时,徐莉坚也指出,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医院的报告显示,有82%的病人愿意为原研药付出更多的钱。
医院市场遭遇冲击互联网与零售渠道崛起
公立医院向来是药品销售的第一终端,占据药品流通超过80%的市场,可谓“得公立医院者得天下”。“4+7”带量采购后,未能进入带量采购清单的药品何去何从?线上互联网和线下零售渠道将成为关键。
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超过美国,电商占零售总额接近20%,这一发展速度远超美国。互联网医药健康的发展速度也同样如此。“大健康产业未来五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将达到12%,超过GDP增长率几乎一倍,尤其是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预期增长超过30%。”于刚在会上分享道,健康产业潜力巨大。
看病难、买药贵一直是医药行业的一大痛点。于刚将之归因为医药流通环节的“碎片化”。“中国45万家药店,其中一半是单体药店。美国三大连锁药店占据82%的市场,但中国最大的连锁仅占不到2%的市场份额。在流通市场,美国三大药品流通商占比90%,而中国有1.3万家流通商,这些多层级、碎片化导致行业低效、不透明,最终结果是大众买单。”
新医改系列政策特别是“4+7”带量采购新政的落地,给传统医药企业赖以生存的医院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医药企业寻找院外市场出路迫在眉睫。而互联网医药渠道的崛起,给传统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互联网医药赴美上市第一股,111集团旗下拥有B2C医药平台“1药网”、互联网医院“1诊”,B2B医药平台“1药城”,主张以科技赋能,打造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药健康平台,为医生、药店、医院、药企、药品流通商赋能。于刚介绍,111集团的医药新零售模式已经成为广大药企布局院外市场的重要渠道,至今已有93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与111集团达成直供合作,共同打造医药新零售“第四终端”。
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新闻推荐
数据显示创业板一季报降幅收窄,118家公司业绩或翻倍,业内人士预计 创业板业绩增速将见底回升
深圳商报/读创记者陈燕青根据规定,创业板一季报预告4月10日结束。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日,共有746家创业板公司披露了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