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伟
上周,央行和海关总署分别公布数据。3月信贷、社会融资增速,以及3月出口等数据均大大超出市场预期。这些“正面”数据说明逆周期调控措施产生效果,有利于改善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仔细考量某些数据大幅增长的特殊性,则有利于人们把握“超预期”的真实内涵。
央行2019年3月及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3月M2同比增8.6%,M1同比增4.6%,M1、M2均超预期。此外,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8.18万亿元,同比多增2.34万亿元,3月社融增速逐渐企稳回升。
无论信贷还是社融水平均较去年同期好转,宽信用的局面已初步显现,表明总需求得到改善,宏观经济或许已经企稳。
数据显示,3月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81万亿元,同比增长40.4%。
为反映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2018年9月起,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综合一季度的整体情况来看,人民币贷款在社融中占比下降,主因在于新增入社融统计中的地方政府债,今年发行较早且进度较快。这反映超预期新增社会融资中,地方政府债券贡献率远远大于一般性企业和居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这个表述可以理解为总体杠杆水平保持稳定,结构上有升有降。具体而言:积极财政政策推动政府部门适当加杠杆;民企和国企杠杆率此消彼长推动企业部门稳杠杆;而居民部门在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变情况下适当去杠杆。要实现企业部门稳杠杆和居民部门去杠杆,就需要把住货币政策的闸门,否则就很难实现整体宏观杠杆率的稳定。从3月份数据看,总杠杆水平和结构性升降方面,均有改善空间。
从企业贷款结构角度看。3月,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多增2272亿元和1958亿元,短期贷款已连续几个月表现优于中长期贷款。
一般而言,短期贷款反映企业近期经营相关活动对资金的需求,例如补库存需要的变化。中长期贷款则反映企业为扩大生产进行固定投资的表现。短期贷款连续优于中长期贷款,表明企业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比如购买设备、扩大生产仍持谨慎态度。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美元计价下,3月份我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速14.2%,进口同比增速-7.6%,3月份贸易顺差规模326.4亿美元。出口增速大幅超过市场预期。
具体分析,今年3月出口大幅增长,与去年春节比较晚、当月基数比较低有关,使得今年同比数据显得较高。看今年一季度整体数据,1-3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4%,较去年12月增速略有上升,但不及去年全年累计增速,表明剔除春节早晚因素后,出口表现为小幅改善。
另外,进口数据中,3月份我国进口同比继续回落至-7.6%(前值-5.2%),说明当前需求依然不是很强。进口原油等增速大幅回落,1-3月进口累计增速-4.8%,延续去年12月以来的态势,表明企业需求仍然需要提高。
新闻推荐
两公司漏报业务数据遭问询 银保监会要求补报,并在15日内递交整改情况
信息时报讯(记者李晶晶)近日,两公司因漏报业务类科目数据遭银保监会问询。据银保监会网站显示,新光海航人寿和百年资管在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