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金融资本的无缝对接、充分交流,显然没有先例,需要摸索,更需要融合。
金融活,经济活。在各界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是“一国两制”之下三个不同的关税区、三种不同的货币以及金融基础存在比较明显差异。这无疑对深圳金融生态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综合服务能力以及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现在,湾区金融如何融合发展,深圳如何明晰自身定位,成为当务之急。实际上,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早有探索经验。早在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标志性机构相继成立,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证券私募投资等跨境业务整体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前海已成为深港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深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也在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和试点。现在,深港正进一步探索开展金融监管协同、金融科技创新、跨境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
所谓捷足先登。为实现大湾区内金融业发展再上层楼,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枢纽,深圳各界在规划纲要出台后再次先行先试,包括“深港通注册易”、“大湾区开户易”、“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等举措横空出世,给深圳乃至大湾区的金融市场格局带来了更多憧憬。
在有识之士看来,金融融合需要从过去管道式模式进入到造血式的一体化机制。未来的深圳,在立足湾区实际基础上,建立金融监管及协调机制,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实践,将有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走出新路。
采写:南都记者卢亮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梁诗柳)在连续3个跌停板之后,视觉中国股价得以逃离“黑洞”。昨日,视觉中国低开近4%后股价便强势上攻。收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