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控监管一出,正在寻求上市的蚂蚁集团,引发了市场最大关注。有人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成绩是中国金融监管创新的胜利,也有人说它们的发家史其实是一部中国金融监管套利史。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迅猛扩张,得益于部分领域的监管空白,BATJ在流量和场景优势加持下,支付、信贷、助贷、消金等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蚂蚁招股书,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微贷营收占总业务近四成,净利润占比一半多,已超过支付业务,成为蚂蚁集团的“印钞机”。也正是因为成长迅速,蚂蚁集团已在2018年被央行列入了五家金控集团监管试点名单。
金融创新的同时,行业中也产生了相关监管不公平、市场垄断、数据滥用等争议。然而在这些问题尚未厘清之前,第二梯队的互联网小巨头们也已快速杀入金融领域,如滴滴的“滴水贷”、美团信用付、今日头条的“备用金”等等。
针对互联网金控的特点,怎么去有效监管又不制约其创新,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而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短板逐渐补齐,狂奔多年的互金行业监管套利将走向终结。
然而,别妄想金控监管落地就能一劳永逸。这需要更为细致、更有针对性的配套细则,以及多部门联动监管。
针对互联网金控,监管不仅要“对症下药”,还要不断地“打补丁”,并且与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等合力监管。在与互联网巨头们博弈与平衡的过程中,更考验监管智慧。
新闻推荐
打开各大理财平台,投资者如今几乎难觅银行智能存款类产品的踪迹。在新增产品下架后,智能存款的存量产品近期也频频出现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