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丽莉)1月20日,银保监会印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1版),73项负面清单较2018版增加了21项内容,其中包括重疾险不得以急性病发生;万能险账户不得以日结算;交费期2年,属于“假”期交;产品设计不得同质化等。
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表示,将定期开展产品监管“回头看”,对通报次数多、问题屡查屡犯的公司,采取包括监管约谈、监管问责并公开披露处理结果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持而不息规范公司产品开发管理行为。
条款表述不通俗易懂成“负面清单”第一条
当前,人身险产品的“负面清单”,已成为险企产品开发的对照参考,也是监管部门进行产品报备管理的抓手。对比2018版,2021版增加21项内容。比如条款表述方面,“条款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不通俗、不易懂,不便于消费者阅读理解”成为“负面清单”的第一条。
另外,“负面清单”还指出,条款中对于理赔材料的要求不合理。比如部分产品条款中约定保险金申请需提供有效生存证明,但未对有效生存证明的具体形式做出解释;再比如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条款中约定保险金申请除提供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外,还需提供当次交通工具客票(存根)等不合理材料。
另外,在健康险等待期症状做免责依据亦出现不合理,其中产品条款中约定将等待期出现的症状或体征作为在等待期后发生保险事故时的免责依据,属于侵害消费者利益;同时还指出,短期健康险续保、不得单独解除附加险等问题。
万能险账户以日结算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记者留意到,对于近年来万能险产品利率的虚假宣传,也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此次“负面清单”还指出,万能险账户不得以日结算,该结算方式不合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从2021版“负面清单”可以发现,保险产品设计存在雷同、同质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清单指出对于分红险、护理险、医疗险等产品,都要求不得降低保障责任,变相异化为万能型产品。
“负面清单”第31项指出:“附加两全保险产品在费率和现价计算时考虑了主险重疾发生率,但未对主、附险比例关系进行限制,在组合销售时可能存在保险产品异化为理财产品的风险隐患。”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主附险搭配错乱的问题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去年三峡人寿就因为“重疾+两全”产品组合被银保监会禁止新产品备案六个月。
记者还留意到,费率厘定和精算假设方面,主要对交费期设计、退保率假设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长期保险产品交费期设计为2年交就存在假期交风险。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2017亿元,同比增长132.2%,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25.7%,比上年末高9.9个百分点。
价格方面,去年12月,广东商业银行(不含深圳)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4%,比上年同期下降0.45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5%,比上年同期下降0.58个百分点。
涉农贷款余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比贷款整体增速快1.4个百分点;比去年初增加2371亿元,同比多增601亿元。
2020年6~12月,广东地方法人银行按照“应延尽延”政策要求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为390亿元,惠及企业4.94万户。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决定将两项政策延期至2021年一季度末。
新闻推荐
【快讯|赣州银行四名董事的任职资格获核准】1月19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江西银保监局核准了何志玲、李国泉、何中、李贱贵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