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期盼“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外卖自由”的人们突然发现,共享单车起步价已从最初的每小时0.5元、1元提升至半小时1.5元,“单车价格逐步超越公交车”;共享充电宝涨幅更惊人,已从之前半小时免费或每小时1元,猛涨至每小时4元,如果一时间难以归还还会面临更高的单日费用……各类共享经济业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之后,猝不及防地狠狠“割”了用户一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或服务,享有充分的定价自由。但是,近期一些共享经济产品或服务大幅涨价,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引来网民纷纷吐槽也是有原因的。
屡屡上调价格背后,是可观的利润空间。近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怪兽充电”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招股文件显示,其2020年的营收高达28.09亿元,其中96.5%来自充电宝租借业务;2019年,“怪兽充电”净利润为1.67亿元,净利率达8.2%。
为何在网民的一片吐槽和反对声中,部分共享经济企业还能挺直腰板肆意涨价,甚至信心满满冲击纳斯达克?它们靠的并非高精尖科技,而是在互联网经济中用价格战和疯狂渠道布局挤垮竞争对手,说到底仍是“先烧钱抢占市场,后涨价收割”的套路。
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都已从当年的群雄逐鹿变为几个玩家主导市场的格局。但“剩者为王”的局面刚形成,相关企业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收割的镰刀。
当然,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共享经济业态身上。以共享充电宝为例,以前进驻娱乐场所、饭店等客流量较大的热门商圈,大都是免费的,但世易时移,现在一般要向商家缴纳不菲的入场费,还要被收取极高比例的抽成。这些商家似乎没有意识到,共享充电宝能够方便消费者,实际上也能提升其服务水平、留客能力。
虽然在数字化加快推进的当下,出门在外给手机充电慢慢变成了一种“刚需”,但如果持续涨价,共享充电宝未来的结局不难推测:假如没有新的企业入市搅局,以更低的价格再次引发“价格大战”,用户只能逐渐降低充电宝的租借频次,逐渐养成出门自带充电宝的习惯——除非十万火急,他们不会再租借充电宝。
企业急着赚钱,投资人忙着上市,商家乐得额外增收,各方看上去都得了好处,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用户消费习惯,很可能被相关利益方一点点毁掉,“剩者为王”因竭泽而渔最终变成无“鱼”可捕。
从打车软件到社区团购,再到种种共享经济新业态,只有持续加强监管,在相关行业出现不好苗头时及时叫停,才能避免消费者的刚需被竭泽而渔,进而让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不再是“收割大户”。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2月24日晚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最佳合并方案。根据合作共识内容,在保持各自现有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