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讯】(记者 陈燕青)今年,IPO市场呈现“量增价减”态势。根据同花顺统计,截至29日,按发行日计算,一季度至今共有124家公司完成IPO,同比去年一季度翻番。不过,一季度IPO募资规模仅767.4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806亿元相比下滑近5%。也就是说,今年单家IPO募资规模偏小。
一季度IPO家数的大增与注册制的推行关系较大。从上市板块来看,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IPO数量较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家数合计近80家,占比接近七成。
从行业来看,一季度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计算机和医药生物位居IPO募资规模前五名。上述五个行业大多为新兴行业,合计占一季度IPO募资规模逾五成。
根据统计,年内共有15家IPO募资规模超10亿元。其中,天能股份、重庆银行、贝泰妮、中望软件、之江生物位居前五名,募资规模分别为48.7亿元、37.6亿元、30.1亿元、23.3亿元和21亿元。
今年单只IPO募资规模较低。根据统计,两市共有14只新股IPO募资不足3亿元,包括德固特、易瑞生物、中金辐照等。
从发行价来看,年内新股共有3只发行价超过百元。中望软件发行价格最高,为150.5元/股,极米科技和奥泰生物发行价分别为133.73元/股和133.67元/股,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从发行市盈率来看,之江生物位居榜首,发行后市盈率为189.85倍,中望软件、和林微纳紧随其后,发行市盈率分别为119.49和109.25倍。
IPO家数的大增也令大多数券商受益。同花顺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有35家券商完成过主承销业务,较去年多增11家,实现承销与保荐费43.55亿元。
从主承销业务量看,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联合位居前三名,保荐家数分别为13家、10家和9家;从承销保荐费用看,海通证券、华泰联合、中信证券位居前三位,分别达5.62亿元、4.09亿元和3.75亿元。
尽管IPO家数同比大增,但今年以来监管层加大了对IPO的审核力度。IPO现场检查发挥威慑力,部分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回材料。根据统计,一季度至今已有超过80家拟IPO公司撤回申请,终止审核。
新闻推荐
关于公司实控人是否发生变化,历经18次延期回复,ST金花(600080)终于做出了回应。但结果似乎没有太意外:第一大股东邢博越,不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