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前来说校园贷款属于公益类贷款,持牌机构主动进校园的意愿不强。
自从2017年整治互联网金融参与校园贷开始,教育部、金融监管部门频频发声“开正门、堵偏门”。近期,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整治近4年以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非持牌机构的“偏门”似乎已经被封堵得差不多,然而校园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来看“正门”开得好吗?
“目前来说校园贷款属于公益类贷款,持牌机构主动进校园的意愿不强。”一位消费金融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银行信用卡进校园偏重于大学生财商宣传教育,真正的校园市场份额不大,而且已经被花呗等产品占据上风。
此外,由于大学生群体还款能力弱、坏账率高、催收难度大、利率限制多,多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敬而远之”。
学生党不爱信用卡
“我们周围办信用卡的同学真的很少,只有在领赠品的时候会去办一张。但办了也不一定会用,之前有同学领了赠品去开卡,但却没有开卡成功。大家还是用花呗比较多”。一位985名校研究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根据记者了解,不少学生刚刚开通花呗时获得的额度是2000元,随着使用频率、还款能力不断提升,有些消费力比较强、平时购买奢侈品的学生,花呗额度可能高达2万-3万元。
近期监管部门发布的《通知》明确表示,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政策一出,市场开始质疑花呗、借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展校园贷的合法性。目前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背后的持牌机构是小贷公司。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并不意味着花呗、借呗等产品将退出校园贷江湖。
去年,蚂蚁集团联合南洋商业银行等机构在重庆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注册资本或达80亿元,注资规模与捷信消费金融并列行业第一。业内认为,蚂蚁意在将消费信贷类业务装进消费金融公司,那么就不存在上述合法性问题了。
“有些同学也不是没钱买,只是不想用当下的钱,想要延期支付,偶尔会买一些贵重物品,但基本都在能力范围内消费。”上述学生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曾经报道,豆瓣上有两个小组——“负债者联盟”、“网贷互助小组”,成员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生活、学习的年轻人,多数人由于遏制不住消费欲和虚荣心,从信用卡、花呗、微粒贷等产品开始,逐渐在网贷平台越借越多,多头借贷之后堵不上窟窿,最终沦为被催讨的对象。
一位大三的学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为了买AJ鞋等高消费用品,他共在10个平台欠了3万多元,包括拍拍贷、分期乐、滴滴、桔子分期、360借条、活力花、安逸花、恒易贷、备用金、花呗等。
不过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学生在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有负债,甚至被催收的情况仍是极少数。多数学生们表示,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并且对于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的实际利率也没有认真计算过。
一般而言,信用卡的借款利率在年化18%左右,如果有优惠免息等活动,可低至12%-13%;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产品利率一般在18%-24%左右;而市面上的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借贷产品年化利率在24%-36%,也存在游走边界地带的“灰色操作”,比如额外加上保险费、服务费,实际利率会更高。
3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约束的机构范围是,“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上述消费金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持牌机构均已明示利率,仅有部分非持牌机构还没有特别清晰地向客户展示利率。此外,市场上也有一些“打擦边球”做法,比如只展示“日利率”,少数机构打广告时采用“日利率低至0.03%”等术语,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利率极低的幻觉。综合消费金融类贷款通常周期较短的特性(一般不超过1年),上述人士认为采用月利率的展示方式比较妥当,比较容易让双方认可。
持牌机构“绕道而行”
“虽然监管明确了这个方向,但我没见过持牌机构大规模进入校园的。”一位中部地区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补贴,而消费金融的学生贷款与其性质完全不同,同业当中很少有持牌机构把校园作为一个增量市场。
另一位华东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称,他们公司明确不做22岁以下年龄人群的贷款:“目前政策已经放开,但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做,因为实在是没必要。在商言商,首先这个群体的风控并不好做;其次还款来源难以落实,而且催收频率不能高,一催收就容易对年轻人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对消金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绝不是一点点利息收入可以抵消的。因此校园贷从来就不是消费金融的"主战场"。”
另外,对于学生的贷款利率不可过高,否则违背了国家让正规机构进入校园贷市场的初衷,所以这部分人群的风险和定价并不匹配,更多的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贷款,因此持牌机构并没有进校园的“冲动”。
少数例外的,比如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2017年开始推出一些校园贷产品,年化利率在10%左右,费率比银行信用卡还低,也是助学性质,并非营利性质。
上述高管表示,由于满22岁的人中也有一部分在读研,他们一般通过大数据判断是否学生,但难免有“漏网之鱼”,他建议最好打通社保数据与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壁垒,让消金公司可以直接查询社保数据,就可以明确是“学生党”还是“打工人”。然而目前消金公司依靠的社保数据是由借款人自行提供的,保真程度上不如直接查询社保数据。
但打通这项数据的工程颇为艰巨,关键在于存在数据泄露的隐患,因此目前仅有少数城市打通社保数据和银行后台,并且也没有与消金公司合作过。
上述人士称:“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将社保数据标签化之后给到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防止借款人私人信息泄露,但这也是大工程。”
(实习记者吴霜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周炎炎 编辑:马春园)
新闻推荐
近日发布的《中国商业保险的残疾人可及性评估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商业保险多款产品面对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