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王虎云、王淑娟)短期健康险产品正在经历重大调整。5月1日起,一大批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新款产品也将陆续面世。短期健康险市场的这一变动,直接原因是监管部门出手规范市场乱象。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产品停售,保险公司能否妥善处理?停售折射出了哪些问题?未来健康险市场如何更健康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大批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
短期健康险,这一名词听起来稍显陌生。但若提起“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网红”产品,想必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
短期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的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除“百万医疗险”之外,短期健康险还包括一年期重疾险、特药险等产品。
近期大量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源自对短期健康险违规续保的严厉监管。
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短期健康保险不得保证续保,不得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此外,银保监会表示,通知印发前保险公司已经审批或备案的短期健康保险产品,不符合通知要求的,应于2021年5月1日前停止销售。
目前,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发布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公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0多款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健康险产品停售。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认为,监管部门出台的规定是非常科学的。目前开展短期健康险业务的,除了人身险公司,还有财产保险公司,而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只能开展短期的健康险业务。如果短期健康险可以自动续保和承诺续保,其实相当于做成了长期的健康险,这和保险法是相冲突的。从监管角度看,出台规定旨在让保险公司合法经营,维护市场的合法秩序。
停售引发的风波
如此大规模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停售,保险公司能否从容应对并保护好消费者利益?记者询问的数家保险公司均表示影响不大,正在平稳过渡。不过,也有一些“百万医疗险”产品在销售时打着“保证续保”“续保至99岁”等旗号,所以很多保险销售人员和客户难以接受产品下架停售。
在宁威看来,短期健康险产品设计上本身就存在期限短的问题。既然期限短,就会出现无法续保等问题,所以消费者在购买这一产品之前,就应该知道产品的缺点和优点在哪里,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短期健康险产品的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可能续保困难。那么,普通消费者如何获取这些信息?这要靠保险营销人员说明,或者是通过保险行业的宣传等,让消费者了解具体情况。
“短期健康险能否续保,是消费者很关注的,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矛盾。”保险法专家沙银华表示,目前保险条款里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是“承诺续保”,二是“保证续保”,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保证续保”是不管发生什么都可以续保。而一些保险公司的产品条款提到的是“承诺续保”,意思是只承诺保险合同满期后的健康体可以续保,带病体则不续。但是消费者往往看不懂这些,以为都是保险公司做出的续保承诺,续保时不论身体状况如何,保险公司都能续保。其实是保险公司在玩文字游戏。
成长中的烦恼
近年来,消费者寻求健康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保险公司也积极进军健康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达8173亿元,同比增长15.67%,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人身险种。
“从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角度来看,与长期健康险相比,短期健康险风险更低、更可控,盈利空间更大,”沙银华认为,短期健康险盈利空间相对长期险较为宽裕。因此,保险公司都愿意开展这项业务,短期健康险市场产品繁多,也相对混乱。
一位寿险公司精算师对记者表示,“百万医疗险”“惠民保”这类“网红”产品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保险行业,也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类产品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近这几年火起来,在发展中现在暴露出一些问题。
短期健康险快速发展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保险行业仍存在销售误导顽疾,也说明一些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
宁威认为,下一步保险行业应该自查有无销售误导情况,并积极干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保险销售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都是可以追溯的,通过当时的录音和截屏等证据,可以有效规范销售环节。此外,建议提高保险销售等岗位人员的从业门槛和违规成本。
“相信经过市场规范以后,未来短期医疗险会有更好的发展。”上述寿险公司精算师表示,一方面,这类短期医疗险产品在现阶段很有市场,保险公司会有动力来开发和设计,消费者不用担心以后没有合适的产品可买。另一方面,客户对短期医疗险要有合理预期,并合理配置保险产品。就这一点,保险公司和代理人都要跟消费者讲清楚。
新闻推荐
记者26日获悉,截至2020年末,4676家纳入专项整治的网贷机构全部停止开展业务,其中3210家网贷机构存量业务已经清零。网络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