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央行今年3月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但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发现,不少贷款APP仍在展示利率上对消费者耍“小聪明”,只显示数值较小的日利率或者最低年化利率,消费者真正贷到了款,才发现真实利率比想象的高很多(《北京青年报》5月12日)。
禁令之下,一些APP仍我行我素地打着“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幌子,诱导消费者贷款,可谓吃相难看。消费者经不住诱惑而贷款后,会发现所谓的“免息”只不过是诱导自己上当的营销噱头,特别是其背后的“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陷阱,让人防不胜防。金融企业利用APP过度诱导贷款的不法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监管部门应对这种“顶风作案”的营销行为严厉惩治。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除了商业银行,不少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开办了APP借贷业务。贷款APP本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提高金融企业办事效率,但APP故意玩文字游戏,把较高的贷款年利率写成看起来很低的日利率或月利率,动机显然不正。央行今年3月为此划出红线,要求贷款APP展示的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不得喧宾夺主地比年化利率更醒目。
客观而言,贷款APP只要依法规范而行,对于消费者和经营者来说,不失为双赢,否则,就会蜕变为市场“毒瘤”。对消费者而言,一旦受诱导贷了较多的款,可能利息会成为不小的负担,如果不能及时足额还款,则意味着自身征信会背上不良记录。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被诱导贷款后,若无法及时还贷,可能面临暴力催收。
鉴于目前APP诱导贷已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危及社会稳定,有关部门不仅要治标,更须治本。对于前者,要坚持疏堵结合,在源头上规范APP放贷行为的同时,又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消费金融产品。对于后者,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监管部门不能止步于向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而应把更多精力放在严肃执法方面,对违规放贷的机构坚决惩治,决不手软。
当然,消费者也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尽量通过信誉好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对APP诱导贷现象,要擦亮双眼,不要被迷惑。
◎张智全 司法工作者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数据,截至5月7日收盘时,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成交金额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