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共同实施八个专项行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八个专项行动包括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落实视力健康监测、改善学生视觉环境、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加强视力健康教育。(5月12日新华社)
现在人们渐渐知晓,近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眼球慢性疾病,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儿童的近视度数还会随之增长,轻则影响日常生活,重则导致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甚至眼盲。对于个人而言,影响身体健康,不能从事具有高度视力要求的特殊行业及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国家而言,保护视力,就是保护人才,近视率居高不下,影响高精尖产业发展,损害国民身体素质,危害民族遗传基因,不容小觑。
而成为近视人口大国的原因纷繁复杂,手机、电脑等带电子屏幕产品的普及,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视力健康教育的不足、人们对近视的不重视等等,都使得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
防治近视,利国利民。自2018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与成效,青少年近视率有所下降。此次十五部门联合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是防控工作的再次加码,将进一步提升全民对于防治近视的认知高度,也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责的体现。
科研发现,与近视发病率唯一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户外时间。即只要在户外的时间多,近视发病率就低。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相比,户外时间明显不足。因此此次“光明行动”中,教育部等部委就明确要求家长、学校应当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家庭要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等。力争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道阻且艰。“望子成龙”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低头族”的日益增多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近视的轻视都使得该项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而如何考核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政府绩效,视力健康监测指标是否科学全面也有待探索完善。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摘下“小眼镜”才能拥有健康双眸,走向美好未来。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我们责任在肩。政府主导,学校落实,家庭重视,全社会参与,共同把保护学生视力预防近视细化、落实到日常工作日程上来,培养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及用眼习惯,科学制定健康计划,逐步实现“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宏伟目标,齐心协力,营造健康、自然空间,帮助孩子们远离近视,使孩子们能用清亮的眼睛、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奔向美好明天。
新闻推荐
集中供地使大型房企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但在这种不确定的市场中,“黑马”仍有逆袭的机会。“双集中供地”:新常态,新格局20...